“他们将漫步在无尽的夜晚,但我心中不再有黑暗。穿过风,穿过海,等冬日渐暖,我会等待繁星都布满……”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携手泓洋国际联合制作的音乐剧《春之觉醒》将于今晚登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十多位演员以全中文版本演绎这部音乐剧,将在防疫常态化中以青春的诗意,为观众带来一场温暖的治愈,温柔驱散紧张焦虑的“寒冬”。
《春之觉醒》最初是德国剧作家法兰克·魏德金(Frank Wedekind)写于1891 年的剧本。故事发生在19世纪、社会观念极度保守的德国:青春期的女孩们逐渐发现了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成长,她们渴望寻找答案;男孩们在学校里接受着古板的教育,他们试图向书本与权威发起挑战,更面临着生活中的种种烦恼……虽是一个多世纪前的作品,在音乐剧《春之觉醒》编剧史蒂芬·赛特(Steven Sater)看来:“与我而言,《春之觉醒》的时代意义从未比今时今日更强烈。”
“春和夏日,记忆中交织。风也被淋湿,吹拂过干草堆,吹熟玉米穗。在秋雨骤降之时,时光飞逝……”《春之觉醒》每首歌简单的歌词,犹如一首散文诗,传递着深邃而朦胧的情绪。而中文版音乐剧的舞台和肢体设计也独居匠心,演员们唱响剧末的《紫色夏日之歌》时,舞台缓缓降下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串联灯。角色穿行在幽暗森林,走过深埋的秘密和故事,未知的遗憾全部散落尘埃,历经脆弱和坚强,终于点亮心中的希望。“繁星”场景从年初在上剧场的上轮演出中就让观众印象深刻,而此轮演出将其融入角色海报设计后,更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共鸣。观众纷纷在微博留言写下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期待与角色共赴这场对内心的探索。
“我发现音乐剧的艺术永远能在舞台上留下光芒,是不会被年龄、时间所掩盖的,所有观众都会记住。”这一轮演出加入的新卡司郑艺彬说。“疫情让很多人看到,坚持到底是什么样的。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文化广场不计亏损地以30%的上座率演出,我们作为演员也感受到这个行业的伟大。”
几天前,郑艺彬刚在文化广场的户外舞台为观众献上户外音乐会。闷热的黄梅天里,他结束演出时从头发到袜子已经全部被汗水湿透。郑艺彬坦言,自己从事音乐剧演出“不是靠这个赚钱”。三年前,还是央戏音乐剧表演专业学生的他为了看《春之觉醒》,特意从北京飞到上海。而如今,走过《偶像练习生》的竞技场,拍过影视作品,当年坐在文化广场三楼观众席角落里的他,终于作为演员站上了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舞台,对音乐剧的热爱从未更改。“我相信每个演员都愿意用表演让更多年轻人产生触动。”
在《春之觉醒》这部剧中,他希望演出一个有别传统的、“不完美的”男主角。“我相信人是立体的,”郑艺彬说,“塑造角色时要做的就是基本的内容先演好,再去考虑我和角色之间能否碰撞出一些属于我们之间的联系。看过很多不同版本的《春之觉醒》,完美的、温情的男主角固然会让观众心疼,我更想通过挖掘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启发观众思考和探寻更深的心理层面。”
同样作为新卡司加入这轮《春之觉醒》演出的资深音乐剧演员李炜铃则提到,再登台看到一群鲜活的面孔,让她百感交集。剧组中有两位演员是她曾作为声乐老师指导过的学生,年轻人为行业带来的能量和希望,让她看到了活跃着的无限生机。
为了让作品更好地以当下的表达,讲述这个关于青春的故事,本轮演出将以全中文(中文台词、中文演唱)的形式呈现。疫情期间,文化广场专门为译配举行了一次小型比稿会,邀请了几位译者试着翻译音乐剧歌曲,并确定由音乐剧演员覃子萱担任译配。期间几易其稿,也与演员、主创多次开会讨论。如何把诗意之美的英文歌词翻译到中国的文化语境,每次开会都创作者们都“各持己见”,演员们排练的过程中也不断调整修改。中文版导演刘晓邑表示,“最后一首歌出来的时候我特别兴奋,你感觉到中文唱出来是那么美,(中文版呈现后)就会有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到这部戏,不受语言的障碍。”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供图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