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已巡演120场,所到之处往往一票难求,许多90后、00后自发“二刷”“三刷”,甚至还出现了买机票全国追剧的“电波迷”。红色题材的艺术作品吸引年轻观众主动走进剧场,秘诀何在?主创们认为这要归功于细节与真实,“当我们把每一个细节做好,让舞蹈回归真实生活,就有了一种圈粉能力。”
7月30日,第十届浦东文化艺术节将正式揭幕,24台43场精品剧目将于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在包括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在内的浦东十大剧场接连上演。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开幕演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在东艺连演6场。《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国内首部“谍战舞剧”,2018年底首演后迅速斩获业内外口碑成功“出圈”,2019年登上春晚舞台后更是家喻户晓。
在此轮演出前夕,《永不消逝的电波》三位主创代表——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主演朱洁静、王佳俊做客东艺《LuTalk•青年中国说》,为观众解读“电波”现象。
“电波”激活红色基因,细节与真实是圈粉秘诀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李白,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通过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再现了为我党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陈飞华首先带领观众重温了一段红色记忆,从黄渡路107弄烈士故居,到李白被捕前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内容,再到剧中“真假夫妻”的原型,一幅鲜活的红色画卷舒展开来。他认为,每一个中国人内心都有红色基因,在观看“电波”这一刻被激活了。“今年浦东开发开放30年,陆家嘴建设得这么漂亮,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奋斗与拼搏”。
《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每一处细节上做足了文章,让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句无声的台词作支撑。为了真实感受人物原型当时的生活状态,剧组在创排期间特地走访了李白烈士故居。“李侠”扮演者王佳俊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被当年李白发报的小阁楼所震撼,仅仅几平方米的四四方方的小阁楼,却是他和‘兰芬’幸福的净土。”这次实地参观让他更加贴近“李侠”这个角色,“每一个动作,一个回头、一个微笑、接报纸、拿工本包,当你走进这个角色,你不会再去想你的表演是什么,你的每一个动作就是这个角色的所想所做。”
舞剧中的“兰芬”是一位平凡且伟大的女性,与朱洁静以往的舞台形象有着巨大反差。从“拍走丈夫身上的灰尘”到“蹑手蹑脚地走上阁楼发报”,朱洁静对动作反复打磨,努力从细节中找寻生活中的烟火气。当现场宣传片播放到自己织毛衣的镜头时,朱洁静主动表示这个动作做得还不够接地气,当场与陈飞华团长讨论起该如何改进。
《LuTalk•青年中国说》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携手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打造的一档艺术脱口秀,也是陆家嘴金融城国际文化成果展示和服务平台的重要活动载体。
在舞台上不断的磨练,在成长中体悟“爱与信念”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每当这十三个大字出现在剧终的大幕上,常有观众眼角泛起泪花。活动现场,陈飞华为这句话做了细致的解读:“长河”指的是上海的黄浦江,“无声”象征着历史与时间,“奔去”则是人们精神层面的力量,唯独有了爱才能产生信仰和信念。
从舞蹈演员到舞剧演员,这种爱对于已有25年“舞龄”的朱洁静和王佳俊而言,早就化作为一种对舞台的信仰与信念。王佳俊说,“舞蹈演员每一年都在跟自己身体较劲,你今年做了什么,最终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因此,即使早已双双成为上海歌舞团的“荣典首席”,他们也从不敢松懈。在朱洁静看来,“你必须在舞台上不断的跳,在舞台上不断的磨练。我觉得我的舞剧之路,我作为一个舞剧演员的路才刚刚开始”。
当谈及如何看待“舞蹈演员吃青春饭”这一观点时,王佳俊的态度十分坦然,“不可否认,舞者的身体条件在到达顶峰后会走下坡路。但庆幸的是,当下对于‘青春饭’的认知随着身体素质的增强和思想意识的进步正在慢慢往后移。30岁是当下舞蹈演员最黄金段的年纪。”
除了年龄之外,伤痛也是舞蹈演员难以回避的话题,朱洁静对此颇有感触。2008年,朱洁静因韧带大面积撕裂,医生建议她就此远离舞台。“有的时候我们都无法知道,自己的能量边界在哪里。”不肯认命的朱洁静凭借顽强的意志力竟一点一点地战胜了病痛,重回舞台中央。
如今,在经历了百余场“电波”的演出之后,朱洁静完成了从小爱到大爱的成长洗礼,“曾经我只是爱跳舞,爱美,如今我的爱变得宽广,我爱这个行业,每一次跳舞我都带着一种使命感,我想让观众们走进剧场,来看一看现在中国的舞剧发展,看一看我们舞蹈演员用青春坚守的这份事业是多么值得,多么有意义。”
作者:宣晶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