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史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为学术顾问,由众多沪上青少年执笔的中国年鉴史上首部《青少年特色年鉴》,将亮相今年11月的第三届中国(上海)进口博览会。今天,文汇报记者从“寻初心,伴成长——小小年鉴记录者采风活动暨上海通志馆接受捐赠仪式”上获悉,这部出版物将以科学文献——年鉴的形式,载入《上海年鉴》史册,传播年鉴知识,助力“四史”教育。
据统计,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目前保存下来的革命遗址有440处,对外开放的红色场馆30家。如何挖掘地方志书与年鉴里的宝贵资源,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热爱家乡的淳朴感情?业内认为,此次活动一大特色是充分利用沪上地方志系统平台优势与资源优势,指导年轻一代立足自身亲历亲见与亲闻,“讲活红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活动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上海市年鉴学会承办,上海市年鉴学会指导。
观摩记录历史,青少年“四史”教育可亲可感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必修课。青少年更是“初心”教育的前沿阵地,“四史”学习的重要对象。本次活动采取征文形式,记录中小学生眼中的“印象四史”,尤其是上海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从他们的视角和体察去见证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具体成果将以《上海年鉴》增刊形式汇集出版。
写作内容包括:从自己喜欢、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信息,以年鉴纪实的笔法,图录或文字写下观察到的城市发展点滴。选题可涉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方面,每篇篇幅1000-1500字。报名对象主要为3-9年级,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至8月31日截稿。
活动现场,相关专家以年鉴编纂框架与思路,指导青少年亲手绘制自己的《成长年鉴》。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10岁曾新然的发言颇具代表性:“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记录历史的重要意义,读史使人明智,期待更多和我同龄的小朋友爱上历史,在历史的学习教育中成长。”
无论是丰富多彩的图说上海,还是记录详实的市情市貌,小读者将从百科全书式年鉴文化中寻找各自关注点与兴趣点,深度了解上海红色旅游景点的地情。1996年创刊以来,《上海年鉴》正是一部当代上海地情总揽与百科全书,聚焦年度内上海地区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与重要发展任务,是“四史”的重要载体。如何深挖年鉴知识,助力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家谱、地方志、国史文化,是上海年鉴人的迫切心愿。
名家捐赠“四史”礼物,背后有哪些故事
仪式上,几份特殊的“四史”礼物也引起了小读者们的热切关注。
第一份是《历史的见证》第四章“八百孤军”手稿,作者叶君琰是南社诗人叶楚伧的外甥女。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毛泽东主席曾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因偶然机缘,作者深入孤军营内部,与谢晋元领导下的孤军营有了两年的近距离接触。
反映“孤军营”留守租界的第一手资料手稿,详述了当年民族英雄谢晋元如何率领部下以少胜多阻挡日寇等历史情形,以及孤军营战士在谢晋元身亡后被转移看守并被日军奴役的故事等。
第二份捐赠品是由国家一级画师、解放军东海舰队宣传部干部周补田将军捐赠。《和平之树》绘画作品寄托着革命前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美好祝福与殷切期望。老将军还分享了作为潜艇兵如何“守护初心”与“践行使命”。“潜艇兵们长年累月在黑暗的水下执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大部分官兵都理成光头,因出海后淡水资源紧张,没那么多水用来洗头。而晕船的战士,还要拿一个小罐头盒,上面系根绳子,晕船时套在脖子上吐脏物。出去的时候战士们总要随身带两样东西,一是小日历,二是家人照片。”
第三份捐赠品是《1946-1947年年鉴广告》,这是中国年鉴界一份极为特殊的文物,也是“上海指南”宣传年鉴文化的商业广告原页。
活动现场,不少小读者感慨,这是一堂走进历史、铭记历史、参与历史的“四史教育”生动励志课。
摄影:沈思睿 冯晔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