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理位置优越,年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潜力无穷,有望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盛事,”昨天下午,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以云端连线的方式亮相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导演大师班。
这位曾将朱丽叶·比诺什和张曼玉推到影后宝座的电影大师乃是编剧出身。在此次大师班上,他与影迷们分享了他从写作进入导演领域的经历与经验,“直到30岁,我才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长篇,经历了漫长的学习过程。我想告诉今天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们,要有耐心,要保持自我。”
“香港电影成为我了解中国的窗口,竟是如此生机勃勃”
奥利维耶出身在巴黎,1986年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篇《迷乱》。在这之前,他有过各种各样的电影学徒经历,包括在《电影手册》担任编辑,给他的父亲雅克·雷米的电视剧代笔编剧等。奥利维耶从小就喜欢油画和素描,他坦言,对图像审美的灵感和爱好,以及对文学的热衷,成为帮助他这个“非科班”导演叩开电影大门的重要基石。
“作为1970年代长大的孩子,我觉得父亲和他的电影同行朋友们一点都不酷,我想自己拍电影,改变这一切,”不过,奥利维耶的想法很快被父亲泼了冷水,“他告诉我,电影是一个层级森严的工种,要从助理开始做起。但我可不想做夏天的实习生,只能给人倒咖啡。”
于是他开始自学,从拍摄短片开始入手,“其实电影拍摄基础并不难学,五个月我就全部掌握了,但那时我的作品缺乏大局观,电影历史了解得也不多,拍出来的就是学生习作。”后来,法国颇有盛名的一本专业杂志《电影手册》找到了他,奥利维耶一边为这本杂志写影评,一边契而不舍地继续拍摄创作,同时,杂志的策划编辑也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机会,他不仅得到了与敬仰的电影大师面对面的机会,还通过这个窗口认识了香港电影,认识了中国。
“上世纪80年代初,欧洲和西方开始了解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史,香港电影成为我了解中国的窗口,竟然是如此生机勃勃,”奥利维耶坦言,在自己导演性格成型的时期,与中国相遇的历程非常重要,甚至对他后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一直对动作片很感兴趣,身体之美、律动之美和速度之美,对我的审美冲击很大。”奥利维耶说。
从文学编剧到镜头掌控者,“时刻思考电影的灵魂”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是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新锐派。影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与中国女星张曼玉的两次合作。无论是1996年的《迷离劫》,还是2004年的《清洁》,都是奥利维耶为张曼玉量身定做的作品,后者更是让张曼玉摘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的桂冠。
与演员的“共同创作”也是观众所好奇的。奥利维耶认为,一部电影是由演员的个性界定的,“我有时会思考,如果重新翻拍过去的作品,用完全不一样的演员,会有什么效果,电影的灵魂有没有发生改变?”
2016年,奥利维耶凭借新片《私人采购员》斩获了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影片的灵感来源于雨果小说和象征主义诗歌,讲述了一位在巴黎的美国女孩被卷入一宗谋杀案的神秘故事。剧中有大量的长镜头,需要主演与一部“空手机”进行互动。拍摄中,奥利维耶对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说,“我是外面的导演,而你才是你内心的导演。”对这位新晋小花的诠释,奥利维耶也不吝赞美,“从剧本创作转换为电影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写的太复杂了,很大程度上是演员自己在主导创作。”
“我的剧本更像是戏剧剧本,而不是电影剧本,”从文学编剧走向镜头掌控者,奥利维耶的电影剧本大多由他自己创作。正如这些天,他就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别墅里闭关写作。疫情发生后,奥利维耶搁置了重回片场的想法,而是选择了静下心来,把手头边的几部作品完成。“写作对很多人是有压力的,但我却很享受那种专注与孤独,并且可以选择我喜欢的主题和讲故事的方式。”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多次提到——“写作即拍摄。”同时身兼编剧与导演是一个互补的过程,互有促进,互有提升。他建议年轻的导演们也要让自己内心时刻保持着一个小说家的状态,走进文字的世界,走进文学的创作。
剧照来源:豆瓣电影
作者:童薇菁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