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折尽复重生,又见江南。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又见江南——2020海上艺术名家特展”近日亮相苏州美术馆,集结40位艺术家的82件作品。
这是继去年备受瞩目的“意象江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艺术大展”之后的又一个江南主题大展。不同的是,“意象江南”展重在溯源,而此次“又见江南”展侧重点在“呈新”,更多体现出属于这个新的时代的、更为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
方世聪、夏葆元、邱瑞敏、徐芒耀、卢治平、俞晓夫、黄阿忠、贝家骧、李向阳、刘亚平、谭根雄、朱刚……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大多来自上海。身处上海这座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而又背靠江南深厚的文化积淀,令这些海上艺术家能借助更为开阔的中西文化视野,吐纳世界艺术风云,从而展现出当下海上西画创作多姿多彩的“异花新果”。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在互联网与影视媒介异常丰富与发达的今天,这些海上艺术家仍然坚守着传统造型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在借鉴与汲取当代艺术观念与语言的同时,积极探索推进架上艺术的当代性表达,力求在“呈新”上有更多的突破,让人们看到架上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艺术评论家徐明松指出,展览聚焦海上油画、版画和水彩的创作生态,其中所反映的丰富面貌和深刻变化正是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宏大叙事的羽光片影。“上海处在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人文地理的节点上,上海美术既有着海派绘画的历史纵深,又有着多元并举的当代视野。将上海美术坐实于江南文化视野下的再阐发,别具意义。问题是,在当下,我们要承续前辈余绪和厚泽,继往开来。”
在徐明松看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作为艺术文化的依托,为上海美术的发展展示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艺术家也获得了一种艺术表现“在地性”的意义。这种“在地性”涉及艺术家受到历史地理环境的作用,地域文化对于在地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美学取向具有内在的影响。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内容也会受到深刻影响等等;而且,艺术家创作的在地性也反映了当下发生的艺术思考,即其创作必须具有某种当下语境所集约的时代信息和文化肌理。由此,人们得以在这些艺术家身上窥见大时代命题下的艺术因应。
▲夏葆元 《张园的女儿》,布面丙烯
▲邱瑞敏 《教师肖像》,布上油画
▲卢治平《瓶非瓶》,丝网版
▲俞晓夫 《课堂写生示范之一》,布面丙烯
▲黄阿忠 《晨》,布面油画
▲李向阳 《非相1913》,布面丙烯
▲殷雄 《上海往事——逃往上海》,布面油画
▲沈雪江《听雨图》,木刻
▲朱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布面油画
▲杜海军 《苏州河畔的阳光》,布面油画
作者:范昕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