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个档案文化社区体验馆昨天在仙霞路建成开放。作为上海市档案馆与街道开展的第一次合作,这一空间的开设,意在活化档案资源,将档案文化服务进一步下沉到基层社区,拉近市民与档案的距离。该体验馆为社区提供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空间,并提供展览陈列、书刊阅读、文化服务等。
在开馆首展“70年,我们共同见证——光影记录上海城市变迁”上,70幅精选自全市各区档案馆的珍贵老照片,在新旧光影之间浓缩了上海70年的发展历程,看得市民感慨连连。曾居住在虹桥并参与古北新区建设、管理的杨廷勇专程从位于嘉定江桥的家中赶了过来,看着虹桥开发区一带今昔对比的新老照片,情不自禁向周围观众介绍起上世纪80、90年代虹桥开发区和古北新区刚建设时的情况。
“你看这张照片,跟我初搬来时一模一样,平房四周还是农田,那时候看起来就是个农村。我搬过来没两年,虹桥地段开始开发,我还记得1988年8月8日早上8点08分,虹桥宾馆开业,热闹得很,周边居民都赶去看热闹。后来,又有了银河宾馆、扬子江万丽大酒店等等。”杨廷勇回忆道,最开始他们一家三口挤在7平米的房子里,底下有人烧煤炉房间里都烟熏火燎的,最怕是下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如今,生活改善了,搬到了高楼里。
一组张江的“旧貌新颜”,是浦东开发开放的见证。用“阡陌交通”来形容昔日的张江,一点也不夸张。改革开放之前,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屹立在科技园区。
上海环境治理的成果也在新旧照片中显现。曾经厂房集中、污染严重的苏州河畔,如今是水清岸绿的景观河道,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在这里举行。曾经“滚地龙”的虹镇老街,如今建设得井然有序……
除了珍贵的历史老照片,体验馆还展示了近30件体裁各异的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珍档复制件,包括江南机器制造局购地文件,上海第一份英文报纸《北华捷报》、第一张电话号码表等,市民可近距离感受档案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
据上海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也是仙霞社区党群服务站,未来该馆还将借助馆藏丰富资源,和街道共同打造“三史讲堂”,定期举办档案文化沙龙和讲座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上海市档案局(馆)历年出版的编研成果和广受读者喜爱的《档案春秋》杂志,也放置于体验馆内供市民免费阅读。
作者:李婷
图片:孙中钦、主办方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