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电影的全方位“质检报告”出炉,相比往年,从中能提炼出三大关键词:创作持续提质,市场进一步激活,服务领先全国。
2019年全年,上海共有169部电影完成立项备案,其中重大题材一部、故事片132部、动画电影12部、纪录片14部、特种影片一部、中外合拍影片九部,上海电影立项备案数占到全国的比重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总立项备案减少的前提下,2019年上海出品共完片102部电影,比去年增长19%。其中33部“上海出品”进入院线上映,年度累计票房约52亿元,在今年的国产片总票房中占比12.7%。共有九部上海出品的电影票房过亿元,其中亭东影业《飞驰人生》票房17.17亿元,上影集团《攀登者》10.94亿元,均进入全年国产片票房排名前十。
值得关注的是,总占比保持基本不变的基础上,“上海出品”持续在创作端提质。2019年,已有11部影片带着“上海出品”的标识,在海内外各知名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另有三部作品入围国际A类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其中,冬春(上海)影业出品的《地久天长》从年初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到年末的中国电影金鸡奖,分别包揽了最佳男女主角银熊奖以及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奖,被业界评为“统一了海内外电影人审美的佳作”。而《挑山女人》代表戏曲电影为上海捧回的金鸡奖杯亦被业界一致称颂。
丰富的维度亦从另一个侧面为“上海出品”的品质背书。从档期看,《飞驰人生》《攀登者》等,分别在春节档和国庆档这两个重要时段赢得口碑市场的双丰收。尤其是《攀登者》,以开创国内登山冒险新类型的姿态,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上属于上海电影的贺礼。
按类型分,忠于作者风格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走工业路的《上海堡垒》,树起戏曲电影“金名片”的《挑山女人》,敢于挑战国产片鲜见儿童题材的《第一次的离别》,主张女性电影表达的《送我上青云》,为大IP划上圆满句号的《叶问4》等,都在拓宽“上海出品”的边界,丰富中国电影的叙事手段。
创作上的发力同时带动着市场的活跃。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在2019年新增影院48家、银幕数339个,目前共有400家影院,2505块银幕,这座城市的影院数量与银幕数继续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截至12月29日,全国总票房达638.68亿元,同比增长4.74%,上海地区的票房占全国的6.03%,蝉联年度全国城市票房冠军。
数据喜人,步履不停。振兴上海电影产业、构筑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进程中,机制沃土当是上海电影重育参天树的起点。
一方面,《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文创50条”、《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在顶层设计的日臻完善下,这些年来,上海着力扶持电影创作、奖励电影佳作、发展电影产业、培育电影人才,已基本形成了整体推进与精准扶持相结合、行业规范与市场促进相结合、精品打造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一个简单例子,分别在柏林新生代单元、香港最佳新人奖等单元表现出色的《第一次的离别》,其出品方上海易腾影业的发展,就离不开上海各电影相关政策机制的培植。
另一方面,为了服务好优秀电影人在上海展开创作,2019年,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持续打磨“上海服务”的金字招牌。全年数据显示,该机构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1415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中,上海本土有710家,外地单位250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里,外地剧组占比六成。年末,新成立的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机构加入了上海影视产业的“服务矩阵”。新机构将向来沪影视企业提供免费的“一站式”版权服务,首批共四项20条。这份全新的服务清单同已有的116个影视摄制服务项目构成矩阵,以组合拳助推产业“引擎”动力升级,为做大做强上海文化品牌持续更新经验。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