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二胡音乐家孙文明艺术人生的归处,也是《流波曲》的诞生地和故乡。二胡爱好者,大多听过、演奏过《流波曲》,但提到孙文明的艺术与人生,连演奏家都不少一知半解。
“流波故里 美育贤城——‘孙文明二胡艺术’长三角地区传承人才研修班”日前在奉贤举行。孙文明民间二胡曲及演奏技艺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动回顾了这位中国二胡和江南民间音乐集大成者的艺术人生,并介绍了其乐器形制、创作曲目、演奏技艺的文化与艺术传承价值。孙文明的二胡演奏艺术富有创造性,并能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采用独特的八度定弦。
学者表示,对于现在音乐学院的师生来说,孙文明的二胡曲目技术难度不难达成,“但难的是回不去的时代。”
大多数演奏者对孙文明的认知,也仅限于《流波曲》,对孙文明自身经历一知半解。而关照孙文明生平时,不可避免地会以阿炳和刘天华作为参照。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汝艺现场讲解了三位二胡大师不同的艺术风格。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无锡地区。1950年病逝,享年57岁。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人,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具有文人的儒雅气质。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他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10首二胡独奏曲,47首练习曲,开创了现代二胡学派。
第三位便是孙文明(1928~1962),民间音乐家,出生于浙江上虞。孙文明四岁时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十二岁时父亲去世,迫于生活,曾学算命,流浪于江浙各地,后学二胡为谋生手段。他学习时先是模仿着拉奏,善于吸收民歌小调,各类戏曲曲艺无所不学,后来就自编自演。1959年应上海民族乐团的邀请,到上海传艺,后又到上海音乐学院授课。1962年12月13日病逝,终年仅有三十四岁。
汝艺表示,传承民族音乐,也需要了解音乐家的人生理念,如人生观、世界观等。因为音乐家的人生理念也包含对音乐的观念,演奏家需要用演奏表现其音乐理念。“例如阿炳,他基本没有离开过无锡,所以在他的音乐素材中大多以无锡地方音乐为主,如锡滩、锡剧以及当地的民歌小调等等。而孙文明流浪在长三角许多地方,所以他的音乐作品里包含江南一带地方音乐。另外。他们个人的生平经历也会反映在其音乐作品之中。如阿炳的人生落差感,在《二泉映月》里表现得很具体。而孙文明一生如同浮萍漂泊不定,流浪辗转于江南各地,所以《流波曲》形容他自己一生随波逐流……了解与把握音乐创作者的生平背景才可以真正的理解音乐内涵。”
主办方表示,举办传承活动旨在为孙文明二胡艺术这朵江南文化、上海文化之花培土灌溉,同时也为江南民族音乐人才发展储备人才,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发展增添优秀的新生力量。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上海市群艺馆、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奉贤区文化馆、上海孙文明二胡艺术研究中心承办。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