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0月2日沪浙合演版《祥林嫂》的成功上演,全国越剧汇演也圆满收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特别活动,全国越剧汇演于9月14日正式启动。为期20天的活动力,上海越剧院下属一团、三团携手全国其他六家越剧院团,形成沪、苏、浙长三角联动,推出了11部优秀越剧代表剧目集中在沪展演。
江南文化的代表在上海静安、浦东等多区的数个剧场接连亮相,这也在上海形成辐射效应,让越剧迷在家门口共享全国越剧的发展成果。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区域文化合作是大势所趋。”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感慨,随着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这一越剧盛宴的成功落幕,上越将再接再厉,在今后持续推进长三角地区在演出、创作、集训等多方面的联动合作,盘活长三角区域文化‘家底’,扩大文化产业‘朋友圈’,在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同时,不断擦亮并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当然,国庆假期的越剧演出还不止这一个系列活动。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在4日于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演经典作品《西园记》;而今晚一团则在上海大宁剧院演出袁范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进一步扩大越剧演出在国庆假期的辐射力度。
而在演出期间,亦不乏亮点花絮,接下来记者将作不完全盘点。
男女合演一甲子,新时代传承发展之路如何走?
今年适逢上海越剧院男女合演60周年,全国汇演中各院团亦不乏《家》《祥林嫂》《通达天下》这样的男女合演经典、新创剧目。也正是这些剧目的上演,引发了业界围绕男女合演如何传承发展的热烈讨论。10月3日,在上海举办的专家座谈会上,这也被作为核心议题被反复提及。
10月2日 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合演《祥林嫂》
9月21日上海越剧院一团演出《家》
9月20日 上海越剧院一团演出《双珠凤》
9月19日 桐庐县越剧团《通达天下》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的是,越剧男女合演课题的探索,正是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发展的一项成果。尽管越剧诞生初期,是由男班艺人唱主角,初次从嵊州来到上海闯码头,也正是这批小歌班的男艺人。不过其真正的发展壮大,并在女子越剧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凭借男女同台的表现形式闯出一片天,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其拓展的不只是题材——令越剧从擅长的古装剧逐步拓展至现代戏;男性的本色出演也呈现出与女小生不同的气质;更进一步,原本相对单一的唱腔,也为适合男性声线而有了进一步丰富的可能性。
不过,在今后的唱腔整理设计创新上,在男演员的人才培养上,不同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与见解。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男女合演尽管出过上越《燃灯者》《双珠凤》《铜雀台》等一批作品,其中不少也被江浙一带剧团移植改编,但实际上,男女合演的整体影响力还远不及女子越剧,不仅剧目积累上不够,也没有形成稳定的观众群。借此全国汇演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男女合演这一课题,能否不再是上海越剧院一家的“使命”,进而引发全国戏曲界的大讨论,推陈出新带来新的发展?值得期待。
台上台下挥舞国旗齐唱《我和我的祖国》
4日晚在保利大剧院上演的《西园记》是一处越剧舞台上的经典喜剧,由钱惠丽、王志萍、黄慧这一黄金三角演来,凭借诙谐的剧情与逗趣的表演,屡屡赢得观众的笑声掌声。而到演出谢幕后,古装装扮的演员着实上演一回“穿越”,手持国旗带领观众演唱《我和我的祖国》,台上台下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
原来,早在演出开始前,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员充当了一回志愿者,在脸上、衣服上贴上国旗贴纸,并为每位入场的观众送上一面小国旗。等到演员谢幕,熟悉的音乐响起,
这一“国庆彩蛋”,瞬间点燃观众的爱国激情,不少观众一边挥舞国旗,一边手持相机记录这一幕,手忙脚乱却也激动快乐着。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柳青
图片:上海越剧院供图
视频制作: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