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画中国大型丛书”创作全面启动,《诗画上海》一书率先出版面世。从开埠之兴到瑰丽绽放,从艰苦创业到率先跨越,绘出兼并包容、祥和宜居的都市风光,全书编排诗、图、文三位一体,诉说上海的前世今生。
面朝东海,吴越江南的历史沉积和璀璨夺目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于上海,时光凝固在古镇和都市交融之中。传统诗词和经典书画承载着海派情怀,而定格上海不同节点的珍贵影像,则诉说着这座城市一路走来的轨迹。“诗词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现代摄影艺术自19世纪中期问世以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恰如丛书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在序言中所说,“诗画中国大型丛书”让诗词艺术与摄影艺术结缘,把凝练的诗词、精美的影画作品、简明的文辞解说巧妙融合,诗图文三维呈现、三美并臻,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创新性。
枫泾古镇
新场古镇
《诗画上海》以当代人所写的传统诗词串起海派地情地标地貌,穿插收录的照片则来自摄影师陆杰。“很多人都说我很偏执,为什么只拍上海,而且一拍就是将近40年。我想这大概就是上海的魅力吧,能够让我将摄影的热情全部倾注在这一座城里,也让能够我体验到摄影带给我的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这种真实感直击心底。”他认为,从改革开放的“后卫”一跃到时代发展前沿,上海城市精神几十年的嬗变,在这些真实写照中自然流淌,尽管一些细节可能已模糊,色彩也不如当年那么鲜艳,但它们浸润着岁月的痕迹,散发出厚重的气息。试举几例:
石库门
踏进弄堂如进村,两边一色石箍门。
不堪欸乃户枢响,墙上青砖岁月痕。
书中写道:北京有胡同,上海有里弄;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石库门是最具特色的上海民居,其建筑既传承了传统中国式建筑的特点,又吸收了西方建筑的风格,成为上海独特的时代产物。
这种海派建筑的平面和空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门楣部分装饰最为丰富——早期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花饰。大量吸收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而得名。石库门凝结着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底蕴,“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早已成为与上海有关的独特记忆。
南京路
有轨电车驰,外滩风劲吹。
霓虹一马路,商贾四公司。
演绎寻常处,参观未了时。
人山复人海,举步安如斯。
书中同样聚焦多条上海重要马路,比如南京路宛若昼夜璀璨的长龙,头枕于黄浦江外滩,身卧于南北向的马路,尾拖至千年古刹静安寺。“上海之有南京路,好比中国之有上海一样明显。在十里长街上漫步,各行各业的商店鳞次栉比、景象争辉。橱窗内的展品光彩照人,引人驻足。”现在这条路无疑是很多外地人初到上海来的首选之地。一批名特商店组成了“上海的商业橱窗”,汇聚万国精品,引领时尚潮流,获得“中华商业第一街”美誉。
新天地
石库门中酒一杯,人生惬意几多回。
誓将陈腐换新貌,隔日弄潮掀浪堆。
写到坐落在市中心的新天地,《诗画上海》如是描述:新天地作为上海保存相对完好的石库门街道,既是上海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空间和城市建设中不能割裂的城市文脉,也是城市更新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典型代表。重获新生的新天地由南里、北里两部分组成。北里衔接兴业路“一大”会址,南里建有多幢高约二十米、体量较大、色彩淡雅、配以玻璃幕墙、具有现代风格特征的商业和娱乐性建筑,两里之间,由部分采用现代风格的餐厅,在色彩和尺度上予以过渡,形成新旧建筑共存的氛围。
《诗画上海》
李军 主编 褚建君 作诗
陆杰 摄影 张曦文 撰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从20世纪80年代登上十六铺码头的那些身影到虹桥机场踏上国土的归国华侨,从人潮涌动的自行车大军到“横霸”街头的“巨龙”车阵,从浪漫绵长的外滩情人墙到董家渡一路热闹喧嚣的石库门里弄……上海整座城市在新旧交替之间,构成了一幅幅斑斓而有趣的画面,“上海不断地在与时代共进中成长,我也在亲身经历上海人多年的生活轨迹。看看这些照片里曾经的生活,挖掘这些城市影像中的社会价值,是摄影师的使命所在。”
作者:许旸
图片:陆杰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