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首次以电视剧形式聚焦新中国成立后,对战犯进行改造和特赦的历史事件;《激情的岁月》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工作者扎根戈壁、为祖国“两弹”事业奉献青春的传奇经历;《国家孩子》再现上世纪60年代,三千南方孤儿被蒙古族家庭收养,从此扎根草原的人生历程。
近期几部荧屏热播作品,勇于从历史的题材宝库中打捞感动,完成了一次次回望初心的荧屏献礼。在收获观众好评和收视率认可外,这样的题材跨度,亦彰显出国产剧创作者们的使命感与魄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产剧集蓬勃发展。数据显示,国产电视剧年产量已从1978年的不足十部,上升到2018年的323部13726集。仅2018年一年国产电视剧的产量,便是1978年到1987年十年总产量的两倍多。
1958年被《一口菜饼子》“咬”开“第一口”的中国电视剧已走过花甲之年,但与时代共进步的中国电视剧从未老去。从轰动全国的家庭伦理剧《渴望》到近年引发广泛关注的《我的前半生》《都挺好》《小欢喜》,电视剧对生活的观照面不断拓宽;除《红楼梦》《西游记》等传统经典文本外,社会辐射面更广、想象力丰富的网络小说也成为底本来源;从电视剧到网络剧,随着影视产业化普及,国剧题材光谱更是被不断丰富。
学者指出,荧屏不仅是社会生活的镜像,更是民族情感与鲜活想象力的审美载体,一部部辉映荧屏的佳作,共同交织出时代进步和文化自信的乐章。
与时代共进步,与火热的生活共鸣,与人性的本真对话
“与时代共进步,与火热的生活共鸣,与人性的本真对话,一直是中国电视剧的创作特点。”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国涛说。时代孕育了国剧,而国剧又珍藏着宝贵的时代记忆。
1958年,时长20分钟的《一口菜饼子》在北京电视台诞生,拉开了中国电视艺术的序幕。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诞生于1981年的《敌营十八年》。与《一口菜饼子》鲜明的教育色彩不同,《敌营十八年》以新颖的手法呈现,开启了国剧“抓人眼球”的娱乐化先声。
1990年,一部《渴望》几乎让全中国观众动了真情。这部家庭伦理剧创下一年在100多家电视台播出的纪录,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在学者看来,《渴望》“趟”出了一条“中国式大众文艺”的先河——在社会文化、大众心理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准了平衡。《渴望》的成功是生活质感之于文艺作品重要意义的佐证,百姓生活也由此成为中国电视剧表现的主流,《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上海一家人》《北京人在纽约》《孽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等一批经典剧集应运而生。
《我爱我家》剧照
半个世纪来,繁荣的中国文学滋养着国产电视剧。《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绎》《聊斋》《四世同堂》《围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少年天子》等剧集的成功都离不开扎实的文学底本。对文化品质的极致追求也体现在剧集的创作中:以87版《红楼梦》为例,这部作品一拍就是三年,演员一进剧组就展开了长达半年的学习培训,剧组还专门请来王昆仑、周汝昌、沈从文等20多位大家为演员授课。
互联网时代,更为丰富的题材、表达拓展创新空间
进入互联网时代,更为丰富的娱乐样态挤压了国剧的生存空间,也为国剧的发展带来新一波机遇——在与时代审美、国际品质对接的过程中,国产剧集不断自我升级。观众的直观感受是,国剧更丰富、更好看了。
主旋律作品与主流受众有效对接,奏响荧屏最强音的案例越来越多。去年,一部致敬改革开放的《大江大河》成为年度“爆款”。该剧在播出的26天中,持续坐稳收视头把交椅,在青年人云集的影评网站上拿下国产剧中罕见的8.8高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副秘书长王赟姝分析,可看性为宏大题材做了成功的背书,找到了时代审美与主流叙事的契合口。
国产剧集类型不断丰富细化,在多个题材领域出现了不少经典。悬念迭起的谍战剧《潜伏》《黎明之前》《风筝》曾掀起追剧热潮;《人间正道是沧桑》《北平无战事》《人民的名义》等政治题材剧集是理性思考与艺术表达的和谐统一;《亮剑》《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用军旅题材承载人性的深刻;《大明宫词》《琅琊榜》则为荧屏镌刻下唯美的古典意蕴。
根植于互联网,与青年审美更为贴近的网络剧也在近年萌芽、成长。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2014年被称为国产网络自制剧元年,这一年200余部网剧上线,点击播放量达百余万。近年,《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河神》《最好的我们》《怒晴湘西》《长安十二时辰》以新颖的题材、国际化的表达与传统影视剧形成互补,拓展国剧的“疆界”。老导演谢飞如此分析近年网络剧从小众市场逆袭的原因:“不按电视台经济的老框框,该长长,该短短;有明星可,无明星也行;强调娱乐类型的品质,遵循视听艺术的特征;虽然制作费用不高,但完成的品质绝对不低。”
开启品牌化2.0时代,走出去的中国制造传播发展经验
从最初的“直播小戏”到如今的“长篇巨制”,半个多世纪来的中国电视剧蓬勃发展,离不开产业理念的不断升级。上世纪90年代,省级电视台接连上星,省级卫视竞争格局逐渐形成,早前“制播一体”格局被逐步打破。到了2003年,随着民营制作公司生产力被逐步释放,“制播分离”为国产电视剧市场注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又用公司化运作的灵活高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在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国产电视剧市场仍在自我升级。有人说,如今国剧已进入品牌化2.0时代。最显著的一点是,区别于过去一部剧集火爆后,便匆忙上马赶制续集的做法,当下的品牌化运营更专注于专业化分工,将成功剧集所积累的人才与经验传承下去,形成可持续的题材“再开掘”。今年暑假的爆款剧《小欢喜》便是上海柠萌影业“小”系列的第二部。三年前的《小别离》围绕留学话题展开,同样聚焦亲子教育议题的第三部《小舍得》预计于年内开机。柠萌影业创始人苏晓曾用“打猎”与“种田”来类比两种不同的创作心态。他认为,制作方不妨跳出追逐爆款IP与明星流量的“打猎”模式,用核心人才的培养沉淀、后续内容的开发、系统化工业能力的补足,来滋养创作的“沃土”。
《小欢喜》剧照
随着剧集质量与影响力的增长,国剧走出去的步伐也更为稳健。除了古装精品之外,展现当下国人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愈发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去年,《鸡毛飞上天》《北京爱情故事》被菲律宾引进;《小别离》在蒙古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收视超过同期热门韩剧,排名登顶。随着《平凡的世界》《生活启示录》《父母爱情》等一批现实主义剧集的热传播,使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的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不足7%增长到今年初的20%。再往前看,《媳妇的美好时代》也曾在非洲热播,引来坦桑尼亚观众的集体点赞。打动各国观众的,正是这些现实主义剧集中流露的真挚情感、传递的中国当代生活的美好与温暖。
作者:张祯希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柳青
图:均资料图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