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我国在汉代就有船模制作的记载,如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的“十六浆木船模”、广州东郊出土的东汉的“陶船模”等。上海的造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元、明、清三代,上海港都是中国漕粮海运的集散中心。航运的繁荣,带动了上海的造船业,在黄浦江沿岸处,建有多家造船厂,古船模型制作技艺也得到了大发展。
日前,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乘风破浪——古船模艺术展”,以实物加展板的形式为人们系统介绍了古船模型制作技艺的历史发展、制作技艺以及艺术特点与内涵。此次展出的古船模型中,既有出现在《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客船”,也有代表着本土特色的“上海沙船”,还有法国皇家太阳号等。它们的制作过程无声地诠释着工匠精神——一艘古船模型有上万个零件组成,按比例制作的各微型部件,需经过一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个细节都不可轻视。精确地复制古船,胜似还原历史!
展览透露,历史上的船模或用于殉葬,或供于海神庙等,但是主要的用途是造船工程或者采购船舶的小样。即先制作船舶小样,再按比例放样制作实船,史料载有:据《金史·张中彦传》记载:“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苜尾自相钩带,谓之‘鼓之卯’,诸匠无不骇服。”这便是放样原理的实际应用。大船建成后,船模就被当作大船的替身供奉在海神庙等庙宇。
上海自清代起海运大盛,行业习俗中新建海船下水出航,须将该船船模供奉于天后宫或者商船会馆里,作为实船的替身,以祈求神明保佑,船上人员与亲友会按时祭祀,祈求亲人平安归来。
古船模型也被用来宣传、展示舟船建造技术和航海文化。1904年,清朝政府第一次参加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展品即包括了在上海地区以及中国民间手工制作的125艘木帆船模型。
第二年,这125艘船模,再次参加了在比利时列日召开的世博会,古船模最后竟然成了该国海事博物馆的重要藏品。国外许多博物馆收藏了中国各式各样的木质帆船模型,成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古代造船文化的窗口。
近百年来,船模制作渐成为工艺品流行,历史博物馆、高端会所时有精致的船模展示,成为历史和工艺的标识。上海地区一直存有与古船相关的研究者。这之中,闵行区代表性传承人杨生美,以高超的古船模复制技艺脱颖而出。
古船微缩复制技艺集合了木作、铁作、细木作、漆工、雕工,及缝纫、绘画等多种技艺,采用名贵木材,按仿真比例制作船体和零部件。零件大致可分为一般部件类、特殊船型部件类、装饰摆设类等,船体外附有各种人物、猛兽、花卉雕刻。杨生美注重每道工序做到位,每个部件力求完美。比如,在做法国皇家太阳号时,为求观感而用金属材料制作索具,既不符合原始构造,也不符合帆船运行规律,必须使用绳索,确保其原真性。
他表示,每一艘古船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中可探寻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人文风情、区域经济的真实信息。此外,古船的外形、结构、装饰、用途以及用以制作船的工具、工艺折射着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实际状况,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佐证。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全长五百二十八厘米的画作中,共有24艘汴船,包括漕船、客船及货船。
汴河虽是当时京都粮食供应的主要命脉,但航行条件并不理想。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与地形水位落差造成的泥沙淤积,使其必须经常疏浚,以此保持航道深度。水浅多淤,封冻期不能通行,红暴期又得暂停,一年能够通航的时间仅有半余年。从本次展出的杨生美复制的《清明上河图》汴河船可以看出,汴河船造型优美,建造工艺细腻,它们从侧面展现出了北宋时期制船水平,以及人们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