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画像
近日,以“百度上查不到,鉴赏辞典看不到,作家选本上找不到,课堂上听不到”为特色的《王立群妙品古诗词》由东方出版社推出。全书汇聚100首经典古诗词点评精华,对诗歌的解读,不追求一字一句的解释,不追求一句一联的鉴赏,而是从个人的评点出发,努力立足诗词语境,针对经典名句,抽丝剥笋,旁敲侧击,深入浅出的流行语言让传诵一两千年的经典诗词活在了当下。比如“佛系男神”,比如“宝宝心里苦”,比如“确认过眼神,遇见了对的人”等。既可供读者长时间仔细研读,也适合百忙之中“走马观花”。
作者王立群为人所知的标签是文化学者、中国诗词大会嘉宾,他的真实身份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在他看来,一首诗歌能够成为经典,从诗歌本身而言,经典名句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些经典诗歌能够被历代反复传诵,不少是从其中的经典名句开始广为人知的。因为名句的惊警,蕴藉的丰富,它甚至能够脱离诗歌原初文本,独立出来,具备超越诗歌本身的意义。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试读
永不退缩韩退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据佛教经典,佛祖释迦牟尼本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生活安逸而富贵,奢华而舒适,但是看到人间那么多生老病死的苦恼,便舍弃太子之位,出家修行,解救天下苍生。有一天他在菩提树下顿悟了,大彻大悟。释迦牟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能仁”“能儒”“能忍”“能寂”这四层意思,不仅是释迦牟尼名字的意思,也是佛教的重要教义。佛教传入东土大唐后,举国沉迷,顶礼膜拜。当时的一位儒生写了一篇《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结果引得龙颜大怒,要将之处以极刑。后经多方说情,免于一死。这个儒生就是韩愈。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下令将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据说是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迎入长安大内供奉,长安城内群情激动,万人膜拜。
韩愈一生崇儒反佛,时任刑部侍郎的他看到皇帝、王公、士民的这种狂热举动,写了一篇《论佛骨表》,火力全开,劝谏阻止唐宪宗,反对迎佛骨入京,说东汉以来凡是信佛的皇帝没有一个好死的。这是一篇不要命的奏章,自然引得龙颜大怒,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的极力说情,韩愈最后被贬为潮州刺史,宪宗令其即日上道。
韩愈写《论佛骨表》的时候,难道他没有想到结局,难道他不怕死吗?
和韩愈差不多同时的李肇撰有《唐国史补》,这是一部笔记,记载了唐朝开元至长庆大约一百年的社会风俗及朝野逸事。其中有一则是写韩愈的,说韩愈有一次与友人一起登华山,登上极顶以后,吓得嗷嗷大哭,写了遗书,自忖要把老命留在这里了,甚至要发疯发狂了。后来,华阴县令费了好大劲,想了很多办法,才把韩愈弄下来(《唐国史补》卷中)。韩愈是不是有恐高症,不好说,但他登上极顶,竟然被吓得如此,可见他的胆子是很小的,也是很怕死的。
但是,在举国迎佛骨的狂欢中,韩愈断然抛弃了他的胆小,以大无畏的气概,以尖锐的言辞,向举国崇佛发起攻击。他自知一死,仍然赴汤蹈火。从前的韩愈越是胆小,现在的韩愈越是令人敬仰。幸运的是,韩愈最终没有被处死,但也被发配到了蛮荒之地的潮州。
潮州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三千多里。韩愈满心委屈,满腔愤慨,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悲歌当哭,他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联写被贬原因,因为谏迎佛骨;颔联写谏迎佛骨的原因,为圣上革除弊政;颈联写谏迎佛骨的结果,被贬上路,离家渐远,前途艰难;尾联再次表明谏迎佛骨的决心,交代后事。
五十六字,虽然满腹不平,但看不出一丝一毫的后悔之意。
古人的名和字都是有一定联系的。韩愈,字退之,名和字是反义,可能“愈”字太冒进了,用“退之”来中和一下。不过,从韩愈的一生行事来看,很对得起他的名,确是永不退缩的一生。他认准了的事,认准了的理,即使去死,也无怨无悔,永不退之。古人云“文死谏,武死战”,说的就是韩愈这样的人吧。
这首诗最能代表韩愈的精神:刚正坚强、不同流俗、一往无前。他有自己的底线和坚持,“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特立独行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这种敢于与权威背道而驰的行为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他为官如此,为文如此,发言直率,无所畏避。宋代的苏轼评价说:“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潮州韩文公庙碑》)也正因为如此,韩愈活出了不同寻常的人生,他的一生虽然只有五十七年,但注定是不平庸的。
作者:王立群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