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手稿
1949年7月2日的《人民日报》以“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周年”为标题,公开发表了该祝词,文句略有修订。
今年是宋庆龄诞辰125周年。16日上午,《海上琼英 国之瑰宝——宋庆龄与上海》文物特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揭幕。
展览现场
宋庆龄是上海的女儿,她波澜壮阔的一生,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相连。上海是宋庆龄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她从事革命活动、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地方,更是她毕生眷恋的家乡。
宋庆龄曾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她用这台打字机协助孙中山工作,整理文稿。
本次展览围绕宋庆龄在上海的活动轨迹展开叙事,通过精选的宋庆龄历史照片、信函文稿、著作宣言、主办报刊、藏书唱片、衣物首饰、生活家居用品等珍贵文物,辅以宋庆龄原声讲话、国务活动视频、人物访谈口述视频、寓所场景复原等,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了上海对她人生的深远影响。展览共设三个展区,分别为:“成长在上海”“奋斗在上海”“永远在上海”,依次讲述了宋氏家族在上海孕育而生,宋庆龄在上海独立走上政治舞台以及宋庆龄极具海派特色的生活习惯,体现了她的一生奉献于红色文化、彰显于海派文化、根植于江南文化,是这三种文化融会贯通、合为一体的人格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奋斗在上海”部分有一本宋庆龄藏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题赠的《西行漫记》(又译《红星照耀中国》)。斯诺在扉页写下:“送给勇敢的革命家庆龄同志,你是中国第一位鼓励我写作此书的人,而且是此书的第一位读者。对书中的不妥之处请见谅。”1936年6月,斯诺在宋庆龄与中共党组织的牵线和帮助下,前往陕北根据地访问红军和中共领导人,历时4个月。1937年7月,斯诺根据这次采访写就《西行漫记》一书,向世界真实而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政权和工农红军长征等情况,引起轰动。1937年10月,斯诺将此书题赠宋庆龄。宋庆龄是中国首位鼓励他写此书的人,也是这本书在中国的第一位读者。1972年斯诺逝世后,宋庆龄在纪念文章中特别提到此书,称:“从那时到现在,他的这本书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这对他来说是最恰当的铭词。”
宋庆龄赴美护照正面。1907年,宋庆龄通过了清朝官方的出国留学考核,成为中国首批公费留美的女学生之一。
展览主题中的“琼英”取自宋庆龄印章,是她的曾用名。“琼英,美石似玉者,人君之服也。”
据悉,展览主题中的“琼英”取自宋庆龄的印章,是她的曾用名,“国之瑰宝”则是周恩来总理对她的赞誉。本次展陈的文物等级高、品类多、数量大,350余件展品中有30余件文物系首度公开展出。1949年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宋庆龄北上函、宋庆龄撰写的《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手稿等文物原件和复制品,无一不凸显宋庆龄的高风亮节。而她致友人邓广殷的函、她在为管家李燕娥办理后事的过程中写给秘书杜述周的信件等,则展示了她对上海的感情、对家乡的眷恋。
1920年宋庆龄在上海。
孙中山、宋庆龄在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寓所的合影
孙中山、宋庆龄结婚纪念照。
《孙中山宋庆龄上海史迹地图》同时首发。该地图在广泛收集资料、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49处迄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孙中山宋庆龄在沪期间生活、工作和最后安息的史迹。在这份地图上,49处史迹被分为“故居和墓地”“工作机构”和“重要活动场所”三类,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并附上每一处的历史介绍、现状照片以及文物保护等级,让人一目了然。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史迹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变化,是展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将它们梳理出来可以让更多人知晓上海这片土地上的光荣历史,也有助于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
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寓所与亲友的合影,后排左起为孙中山、宋庆龄,后排右起为孔祥熙、宋蔼龄、宋美龄。
16日下午,百余位学者汇聚上海,举办“追寻孙宋史迹 留存城市记忆——孙中山宋庆龄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围绕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历史活动,如何做好孙中山宋庆龄上海史迹的保护和利用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作者:李婷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