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海上生民乐》中,演奏家罗小慈演绎《墨戏》。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周敏娴
辞旧迎新,回顾2016年上海音乐演出市场,其中不乏吸睛世界名团的频繁到访;细细回顾后,更觉欣喜的是去年音乐舞台上,或创新或经典的中国作品得到了更为集中的呈现。不仅演奏,中国作品的集纳和梳理这项庞大而艰巨的工作也卓有成效,不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力作和珍贵乐谱集结出版,为教学与研究留下了珍贵素材。
但是,在推广中国作品的漫长征途上,无论出版还是演奏,都面临相似的问题:作品认同不够、知晓度太低。从演奏角度来说,在如今繁盛的演出市场上,相比国外经典,优秀中国作品的复演率太低,听众不熟悉。“我呼吁中国作品要进入各乐团的常规乐季。”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说,为了不让优秀中国作品被埋没,形成制度很重要,“不仅要办专场中国作品音乐会,也可以在常规曲目里加进一两首中国作品作为调剂,这样听众可以让耳朵逐渐熟悉中国作品,也不会影响上座率,一举多得。”
中国作品演奏:优秀新老作品更多亮相
在刚刚过去的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演出中,旧金山交响乐团委约中国作曲家盛宗亮创作的《红楼梦》 序曲在东方艺术中心首演。从弦乐和铜管中倾泻而出的中国式浪漫,神秘醉人。
同样在国际艺术节上,上海民族乐团创排的音乐会 《海上生民乐》,通过 《风》 《雅》 《颂》 《和》 四个篇章,展现了吹管乐、弹拨乐、拉弦乐、打击乐等四大类民族乐器,展现了海派民乐的丰富性和想象力。
不久前,卞祖善指挥上海爱乐乐团演绎中国经典交响作品音乐会,献演了包括朱践耳、杨立青、刘福安、吕其明、施咏康、奚其明等中国作曲家的新老作品,其中朱践耳的 《节日序曲》、吕其明的 《红旗颂》,都是乐迷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上海交响乐团去年还为作曲家朱
践耳先生举办了专场音乐会,《第二交响曲》、交响诗《百年沧桑》、弦乐合奏《怀念》、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献身的勇士》等曲目,从传统到先锋、从中式趣味到西式实验,创作生涯长达70年仍大量学习现代音乐技法的朱践耳,通过几部作品勾勒出属于时代的独特印记。
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集中推出了19台新人新作音乐会。与此相呼应的,是同期举办的中国钢琴音乐百年经典回顾音乐会。这场囊括29位中国作曲家、38首经典中国钢琴作品,集结老、中、青、少四代27位演奏家的音乐会,无疑写下了中国音乐史上值得铭记的一页。音乐会的曲目中,除了经典名作,如贺绿汀《牧童短笛》、王建中《百鸟朝凤》、孙以强《春舞》、黎英海《夕阳箫鼓》等外,还有一些平时上演机会不多的作品,如赵元任《花八板与湘江浪》、陈怡《多耶》、权吉浩《长短的组合》、盛宗亮《我的旁歌》等。这场系列音乐会还创下另一项纪录———最年长的演奏家、71岁的“大狮子”赵晓生,与最轻的演奏家、上音附小在读的劳睿斯,同台献艺。
回顾经典,是为了不忘初心。正如杨燕迪所说,艺术的优势在于留下来的杰作都负载着时代的个体生命,“时代终会过去,但那些杰作却一直存在,一旦再度召回,那些个体生命就会重新复活”。知名指挥汤沐海也颇多感慨:“我期待着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聆听中国交响音乐的美,也希望更多的剧院能够为中国交响乐作品的发展给予支持。”
中国作品出版:沉淀下来才能建构经典
去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大型民族器乐典籍 《华乐大典》 系列丛书出版。这本浓缩了数千位当代民乐工作者的经年积累与智慧心血的巨著,对于填补中国器乐发展史上的学术空白,传承华夏音乐文化遗产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记者从上海音乐出版社了解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歌剧《江姐》《白毛女》《原野》、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我们的田野》《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 (1913—2013)》《走进新时代·中华百年歌典》《中华国乐系列·中国音乐百年》《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中国乐舞史料大典》 ……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中国音乐舞蹈作品被印成铅字、刻成光盘,在出版史上留下痕迹。
距今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器乐,曾于不同时期造就了众多名垂青史的大师和巨匠,也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典故及杰作,在 《华乐大典》之前,从未有人系统地梳理过这些作品。系列丛书分 《二胡卷》 《笛子卷》 《古筝卷》 《琵琶卷》 《扬琴卷》 《打击乐卷》 共六卷,每卷均由“文论篇”和“乐曲篇”组成,全套丛书共有18本分册。六卷 《文论篇》共精编478篇学术论文、介绍742位乐人,构成了民族器乐出版史上第一套规模宏大的理论集成;《乐曲篇》则从数以万计的作品中遴选出892首经典作品,既有传统乐曲,包括以原貌呈现的六部琵琶谱古籍,也有改编、移植、吸收借鉴民间音乐的优秀之作与探索现代作曲技法的新型作品,涵盖面广泛,具代表性。
考虑到国际文化交流的通用性和准工具书编撰的规范性,全部作品均以五线谱刊印,并随附作者的创作意图、曲目解说与首演者对乐曲的演奏提示。业内人士评价,这套书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以来民族器乐的发展道路,对民族乐器的演奏和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民乐之外,钢琴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其中中国作品的集纳整理也成为一项浩大工程。去年,《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出版,这套书记录了几代音乐人前赴后继、艰难探寻,通过音符记载中国社会与政治生活的曲折路程。该书分四个时期辑录了各个历史阶段最具时代特点、演奏频率较高并为大众接受的代表性作品,共包含47位作曲家104首作品,分七卷本的方式整体呈现。为了保证乐谱版本的权威,同时重视演绎的权威,书中所有作品的配套CD不仅包含了老一辈演奏家宝贵的历史资料,还邀约了作曲家指定的数位世界知名的中国演奏家重新录制。
杨燕迪感慨,“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是当下他最关心的课题,音乐作品的出版相当于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最终还需要音乐家和理论家的多方努力,才能最终让中国音乐被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