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敏娴
昨晚,第3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项目之一,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叶小纲创作,四川爱乐乐团演奏的大型多媒体交响音画作品《锦绣天府》献演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接受记者采访时,叶小纲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尝试写作音画结合的作品,对中国学院派作曲家来说这也算是一个较为新鲜的领域。此外今年大热的VR技术也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说自己正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艺术形式的变革,“音乐,应当是写给同时代的人们”。
经过了长达1年的反复修改、视频画面调整,叶小纲的这部 《锦绣天府》于今年3月29日在成都娇子音乐厅首演。这部作品分为青峰竞艳、丹壑争流、空谷幽兰、沃野千里、梦萦天府、七彩云霞等6个乐章,表现了四川的壮美山川和人文情怀。从4月起,这部委约作品开始由四川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带到全国多地巡演。
谈到自己的创作,叶小纲说,对中国作曲家来说,日常中重要的中国元素,会自然流露出来。对在上海长大,直到22岁才离开的他来说,弄堂里各种市井声音:修棕棚、卖梨膏糖、卖甜酒酿的吆喝声……已经深深扎根于他的记忆,融入他的作品里。在创作 《锦绣天府》 的时候,尽管一年数次往返四川,深入到山民中去体验、寻找,某种陌生的隔阂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仔细听的话,作品中还是会有一种江南的味道,属于四川的独特味道仍然不够强烈”。他说感触最深的是创作“汶川夜雨”时,汶川地震现场带给他的震撼———楼房在眼前被夷为平地,人们在灾祸面前内心的强大,这些都被他写进了曲子里。
叶小纲说,他们这一代人成长、创作的环境相对单纯,一心只想要把音乐做好,也许比强调个性和自我的后辈可能更多一份历史责任感。但任何人在历史长河中也只是一粟,“音乐好不好,留待50年后见分晓”。卢梭说过一句话对他影响深远:自己同时代人的赞誉乃是艺术家的酬报中最珍贵的部分。叶小纲说,一个音乐家要有能力拓宽面前的路,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能被他所在的时代肯定。他认为,当下中国音乐需要的是构建经典、坚守传统。东西方的不同美学标准注定了两者音乐殿堂形式的不同———故宫是一个建筑群而非一栋建筑,就像东方美学:讲求写意、形散神不散,一首曲子在任何地方断开似乎都不影响表现;而西方美学则讲求精准、具象。由此,西方现代乐要发展,必须打碎几百年来建构起来的经典殿堂;而中国则完全不同,相反,我们需要建构经典、构建属于我们的殿堂。“音乐,应当是写给同时代的人们。”
四川爱乐乐团始建于1973年,曾先后被称为四川省乐团、峨影乐团、四川广播交响乐团等,但这个历史悠久的乐团却同时也是个年轻、朝气蓬勃的团:团内乐手平均年龄只有31岁。团长赵裕告诉记者,四川爱乐非常重视原创,今年,四川爱乐就委约叶小纲、张千一等多位著名音乐家,前后推出了3部原创作品,除了此次来沪演出的 《锦绣天府》,还有将在6月首演的《四川音画》,以及8月份推出、预计10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的《长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