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仁(左一)和谷好好(右一)为皇莎成员指导甩水袖要领。(上昆供图)
文汇报记者 徐璐明
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当“莎士比亚”邂逅“汤显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昨天,在结束了上海大剧院为期4天的演出之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来到上海昆剧团。从双方的交流中不难发现,我们对莎士比亚的了解,显然多过很多外国人对汤显祖的了解。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通人之中,许多海外的舞台专业人士也对我国的古典戏剧知之甚少。有学者认为,辐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仅需拿出优秀的作品,而且需要说好名家名人的故事,比如,不妨从让更多人认识汤显祖开始。
卸下莎剧的行头,皇莎剧团的编导演员在上昆现场观看了汤显祖代表作之一的 《牡丹亭·游园惊梦》,不少人坦言这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昆曲,感觉很震撼。尽管语言不通,但是当杜丽娘和柳梦梅见面时,皇莎的演员都笑了,一位演员说:“虽然害羞一笑的样子,与莎剧中奔放的感觉很不一样,但是剧中的故事,从演员的眼神和动作都能感觉得到。”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艺术总监,也是这次《王与国》 三部曲的导演格里高利·道兰,被昆曲的精致和演员娴熟的技巧折服。“舞台上演员的走步和唱腔让我惊叹不已。”他说,“昆曲精美绝伦的服装和妆面与简洁的舞台设计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尽管皇莎的演员在上海只有一天的空闲时间,面对昆曲艺术,这些演员显然意犹未尽。在上昆的排练厅,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和张洵澎正在现场指导青年演员排练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的 《南柯梦记》。有了这样难得的机会,皇莎成员抛出一个个问题:“水袖是怎么表演的,代表了什么意思?”“昆曲的曲调是固定的吗?”“在固定的表演模式中,演员如何传递自己对角色的理解?”面对这些疑问,上昆的艺术家不但耐心作答,更手把手地教起了皇莎剧团演员“甩水袖”的功夫。
“今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遗憾的是,在国际上,知道汤显祖名字的人显然没有知道莎士比亚的人多。”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告诉记者。上昆对莎士比亚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昆就曾根据莎士比亚剧作 《麦克白》 创排过一部 《血手记》。该剧在英国18个城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演,收获不少好评。而去年,受 《血手记》 中 《闺疯》 一幕启发,上昆又创排了昆曲 《夫的人》,亮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观众反响热烈。
“邂逅”莎士比亚之后,我国传统戏曲的题材形式和表现手段可以更加丰富。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戏曲同样也影响了西方戏剧。上海戏剧学院荣广润教授认为,跨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审美的魅力所在。比如,上世纪60年代初,英国就有剧作人根据中国京剧 《三岔口》,创作了黑色喜剧,“大白光摸黑打”的创意被移植到英国舞台,用来讲述一个公寓内因为保险丝烧断之后,黑暗中磕磕碰碰引发的故事。
有学者说,让传统文化更有影响力,就应该创造机会让更多人有机会“邂逅”汤显祖这样的剧作家,不仅让大家了解“《牡丹亭》”“昆曲”,也让这位文学巨匠的为人处世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因为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