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发布年度十佳国产影片,商业大片仅占一席
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突破440亿元,同比增长48.7%,其中47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商业大片成为撬动电影市场的有力杠杆。然而,在近期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发布的2015年度十佳电影中,入围的商业大片却只有 《狼图腾》 一部。反而 《心迷宫》 《一个勺子》 《蚀》 等中小成本文艺片均榜上有名。在业界看来,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用10部佳片传递出一个信息,在因资本而喧嚣沸腾的市场环境中,沉静的艺术追求与品质呈现依旧是好电影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在业界看来,艺术电影不只是平衡银幕风格的“调节剂”,其意义在于打破电影作品“唯票房论”的评价法则,拓展丰富影视语言。从每年的国产票房翘楚身上,总能得出一些如“好莱坞万用句式”这样的规律,比如陷入青春电影必谈“早熟”,喜剧电影则堆积各种网络段子。资本的逐利性让众多“低风险”类型片充斥银幕,文学和故事则成了电影作品的“副本”,对电影艺术的探究更无从谈起。于是,搭车“IP”“大数据”等流行词,弱化模式、弱化创造力的操作模式开始席卷市场。
然而,与流行不符的文艺影片真的没有市场吗? 在大制作撬动票房的同时,这些年,观众对艺术电影的参与度却在提高。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公民凯恩》 《教父》 等经典影片成为卖座王,去年上海举办的“库布里克”“罗曼·波兰斯基”电影回顾展中,许多场次一票难求。为这些节奏有些慢的“老片子”撑场的观众中,在喧嚣的网络时代成长起来年轻人成了“主力军”。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因为追随的不是时尚的烟火而是永恒的心灵命题,虽然生长的土壤千差万别,但这些用心与才华打磨的艺术果实,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失去观众。
让想慢的人慢下来,让想快的人快起来,商业与艺术从来就不是非要泾渭分明、势不两立。诚如一位艺术片导演说的,当商业片发展到一定程度,观众吃饱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自然会“有点腻”。而那时,文艺片和艺术电影的出路才能真正打开。所幸,在国内日益做大的电影“盘子”中,孕育可能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大,而回旋于商业与艺术的钟摆,也已经开始摆动。
本报记者 张祯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