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山河故人》中,涛儿与儿子的疏离亦是贾樟柯想表达的一种疼痛。 (片方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本周五,由上影集团出品,贾樟柯执导的影片《山河故人》即将全国公映。虽然该片早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就揭开了面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让国内影迷尝了鲜,后又辗转海内外近20座城市做宣传推广,但与国内大银幕暌违9年后重新回归,终究是这位第六代导演的一桩大事。昨天,该片在上海连做6场点映。按计划,导演是要在放映后挨次与影迷见面的。但因飞机故障航班晚点,6场见面会缩减到3场,姗姗来迟的贾樟柯开玩笑说,这符合新片的气场——世事面前,凡人没有意外,都在被时代和命运冲刷的滚滚红尘里演绎着聚散情缘。
对于新片,有影评人说,这是贾樟柯最好的作品,是其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集大成者;也有人评价,比起前尘旧作,这部因为岁月、源自山河、由情而生的电影不够贾樟柯。导演自己呢?他解读,这是个讲述情感与时间的电影,是柔软的题材,但主题却是锋利的。“我写《山河故人》是因为我忽然发现自己这么些年忽略了很多情感,丢失了很多朋友。而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情感现状,很多人上大学,去海外,在漂流的过程中,和亲朋好友疏于往来。直到有一天惊觉,个人命运被外部世界推动着向前的时候,我们小心保护的私密空间已被深切地刺痛。”
这部影片,致山河,敬故人,且柔软且锋利。
柔软的题材:岁月里四处漂泊的情感
过往,贾樟柯的影片总是写实却又游走在边缘的,还常常与普通大众的观影趋向脱节。因而,当此时的他试图以生活化的方式与观众建立共有意识的互动,有人说导演变得柔软了。他承认,《山河故人》是自己导演生涯的全新出发,“完全着重于内在情感层面,关注岁月里四处漂泊的情感故事”。
借用戛纳电影节场刊的一句评论,《山河故人》是一部分中国人的家庭史诗。影片分为三段,分别是过去(1999年)、现在(2014年)、未来(2025年),分别以1.33:1、1.85:1、2.35:1的画幅呈现。1999年,世纪末的汾阳,贾樟柯最熟悉的故土风物与人情。影片始于青年聚集的矿区舞厅,女主人公涛儿是个单纯开朗的女孩,晋生和梁子都是她青梅竹马的伙伴,而涛儿选择了拥有加油站又买下煤矿的晋生,生下儿子到乐。2014年,涛儿已失婚别离幼子,无论是跃升财富新贵的前夫晋生,还是贫病交加走向生命终点的旧日恋人梁子,都已沦为时光里不值一哂的过客。在挥别幼子又送走猝逝的老父后,轰隆向前的岁月里,她人生的伴儿只剩下老狗。2025年,导演构造了一个现实化的未来世界,在澳大利亚生活的晋生受困于疏离封闭的父子关系。而已经完全西化甚至连名字也直接叫“Dollar(美元)”的到乐,爱上了近乎父辈年龄的中文老师,对于生母,他只记得母亲名叫Tao,波浪的意思。
三段情感表述中,1999年三角恋的结果以及那谐音取自英文“美元”的儿子名字,无不杂糅着对金钱物欲与纯真爱情的反思,大约是那个时间段女青年的典型抉择;2014年,爱情亲情都分崩离析,一个女人的形单影只亦是当下不少女性的辛酸写照;2025年,父与子之间越加疏远却焦灼的亲情,以及异国他乡萍水相逢却炽烈惊世的爱情,都是可以想见的岁月变迁里漂泊情感的聚点。
如此安排,贾樟柯说:“情感是成长的,是会随时间的磨砺、生活的阅历而生出一时一地的理解。所以这一次我写情,第一次拍以人的情感为主线的电影。”
锋利的主题:大时代中无处安放的乡愁
谈情是柔软的,但贾樟柯并不甘于仅仅谈情。因此,片头“山河故人”在整个第一部分的45分钟过去后才出现,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暗示——序曲奏响之后,你并没剩下多少可以回旋的余地——这种时间流变之残酷、乡愁别绪之无处安放的伤感,弥漫在全片。
最初的几位主人公里,遭爱情背叛而远走他乡的梁子依旧是底层的煤矿工人,而且还尘肺病缠身,他的命运注定是回来,汾阳于他是离不开的故土。始终一口乡音的涛儿,一路在自由选择的自欺欺人中接受了爱人、离婚、别离,故土于她是离不开的家园,是“万家灯火,在更鼓声中渐渐静了下来”的中国。至于第三部分里的晋生,他离家越远,越爱端着带盖儿的茶杯返璞归真,与包围他的高科技产品、未来派建筑格格不入,故土已是他回不去的家乡。
这些乡愁顺理成章构建了《山河故人》里一个又一个镜像世界、平行宇宙。汾阳与上海的对照,是生母疏离继母热络的反转;矿工梁子与煤老板晋生的对照,是同一起点不同终点的唏嘘;母亲涛儿与儿子忘年恋对象Mia的对照,以及父子间需借助谷歌翻译才能争吵的刻画,则是移民反思与家庭内部文化冲突的爆点。这些时空的镜像是虚无的冷笑,命运的镜像则冷酷得徒留一声苦笑。
有意思的是,此前关乎该片的争议都集中在第三段,不适者认为澳大利亚发生的故事太过跳脱,不够深刻。但在贾樟柯本人看来,他把最锋利的刃藏进了面朝大海的秀丽风光里。因为第三段看似非现实,却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被提前预置了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未来10年中国社会可能出现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矛盾现象。但又因这个结果被设定在10年之后的2025年,它也可被视为一种可能的参照,是导演希冀拉开距离,用10年后的视角和立场来观察当下的一个通道。
这柄锋刃的若隐若现全看观者的理解,喜欢的人视若珍宝,不喜欢的消化不良。就像《山河故人》的宣传语是“看山河不变,约故人相见”,而英文片名却是“Mountains May Depart”(青山可移),无论山河还是故人,变与不变,甲之柔软乙之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