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诗《花山》独具“桂风壮韵”。 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
左江河畔,断岩凹壁之上,一片赭红色岩画,蔚为壮观。数千年后,壮族后人将这一古老文明搬上了舞台。由广西演艺集团与广西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音乐舞蹈诗《花山》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昨晚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
该剧以《骆越古歌》拉开序幕,晚霞映天,一位壮族渔人泛舟江上,兴之所至,唱起渔歌,悠远的歌声唤醒花山岩壁上的赭红色人物剪影,古人与今人,彼此映照共舞,穿越时空展开对话。该剧创新性地以舞蹈语汇表现岩画,将广西左江沿江两岸的美丽画卷复活到舞台上,展示了厚重的文化历史和时代风貌。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据考证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的遗迹,距今已有1800年至2500年的历史。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也成为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花山岩画留下的千年文明符号如同尚未破译的“天书”,留给后世无尽的想象。作为国内首部以岩画为题材创作的大型舞台艺术,《花山》如何准确地转译,并合理地呈现于当代舞台之上,创作的过程无疑更加充满挑战。
“最初邀请我来执导,我是再三拒绝的。”导演赵明坦言,“这是我从艺以来耗费精力最多、最用心的一部作品。”赵明过去曾执导的舞剧《霸王别姬》《红楼梦》,不仅斩获国内舞蹈重要奖项,也在海外市场获得不俗反响,此次却在《花山》上犯了难。“花山岩画承载了太多民族文化的内涵,如果仅将其中的符号罗列性地呈现,以今天观众的审美水准来说远远不够。”为此,他与主创团队多次前往花山实地考察,查阅岩画文字资料,反复论证,最终选取男人、太阳、铜鼓元素为一组,女人、月亮、绣球元素为一组,繁星、青蛙等元素为一组,花山、土地、壮锦等元素为一组,分别组成四幕,彼此融合呼应。
这样一部独具“桂风壮韵”的作品,选择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正是看中了这个平台的国际视野。赵明感慨:“我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在这里首演,也从这里有机会走向世界。”编剧任卫新说:“岩画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留存,此次借由舞蹈将其复活在舞台上,也是将人类共有的古老文明展现给世界。”
文汇报记者 黄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