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一夜之间火了。不过,将其作品引进中国的出版社却懵了。距离奖项揭晓已近两周,沪上各大书店仍难觅这位获奖者的作品。据出版方磨铁图书透露,再版加印的新书正在陆续发往各地。
记者注意到,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后,出版社措手不及,获奖者作品“一书难求”的情况并非首例。去年法国小说家莫迪亚诺的作品便是如此,前年“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得奖已不算“爆冷”,也还是遭遇了书店无货的尴尬。
有学者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诺奖评判标准和大众阅读口味之间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一部文学作品要成为公认的高峰,越来越困难。
库存充沛?除非这次得奖的是村上春树
昨晚,记者在上海书城五角场店终于买到了仅有的一本《锌皮娃娃兵》。这也是一周以来,记者辗转沪上多家书店,唯一找到的一本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上海书城福州路店的工作人员说,以前这里只出售过一本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著作,“现在老版的书早就卖完了,新版的还在加印,没到货”。倒是去年诺奖得主莫迪亚诺的《暗店街》赫然出现在多家书店的推荐书柜上——该书的出版时间是2015年1月,距离上一届颁奖已有3个月的时差。
在诺奖揭晓后近10天的时间里,亚马逊、当当等网上书店的首页均有醒目的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宣传海报,但是点击进入图书页面,除了一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大都处于“预售”状态,直到上周末才有了部分现货。
与此同时,大众对于这位新科诺奖得主的热情却在不断升温。据亚马逊中国官方统计数据,自颁奖结果公布后20个小时内,其作品销量与前一天同时段相比增长100倍,其中《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排名从前一天图书销量总榜的5万名上升至20名。
记者了解到,阿列克谢耶维奇共有4部作品被翻译引进中国大陆,版权均属于磨铁图书。目前,有限的库存被各大电商哄抢一空,出版社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把这4部作品的再版书稿重新校对一遍,抓紧付印、发货。其中有两本已经发往全国各大书店,另两本预计将于本月23日入库并陆续发货。
责编陈亮告诉记者,当初纯粹是因为喜欢这位作家的作品才购买了版权,对市场预期并不高。2014年出版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和《锌皮娃娃兵》均印了一万册,花了一年才基本售完。昨晚,上海书城五角场店的店员对记者说,《锌皮娃娃兵》在2014年8月出版,当时书店一共进了3本,“卖到今天,你把这最后一本买掉了”。另外两本新书《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在今年9月刚刚出版,实际上架时间为10月初,因为没有料到会获奖,仍然每本仅印了一万册,没想到中了头彩。目前,4本书的加印数量均为15万册。
诺奖得主作品库存不足、出版社紧急加印,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看来,这很大程度上源自诺奖有选择冷门作家的传统。他记得,有一年诺奖揭晓时自己正好在香港,“事先根本没有人想到那个作家会获奖,不要说书店,连图书馆里都很少有他的书。获奖消息公布之后,图书馆里他的作品迅速被一借而空”。有人戏言:如果这次获奖者是村上春树,就不会存在这种问题。
诺奖热终会退潮,长久的是阅读本身
不过,诺奖效应也有周期。根据亚马逊中国的销售数据,在诺奖公布结果后两个月,获奖者作品的销量到达巅峰,6个月后会恢复到平稳的状态。
什么是“平稳的状态”?有一点是明确的:对于那些冷门作家而言,诺奖引发的热潮并不会持续很久。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国内不少出版社都曾经花大价钱购买过诺奖作家的作品版权,但其中不少作品销售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拥有门罗多部作品版权的译林出版社,在今年诺奖揭晓的当天发布了一则微信,回忆两年前“中奖”后的一个月,编辑部火力全开,出版全套《艾丽丝·门罗作品》文集的情形。然而,“后来,有人因为太拼而体力不支腿软了,有人则面对诺奖效应快速褪去后巨大的退货,哭了”。
“诺奖的新闻效应会在短时间内带动图书销售,但长久来看,一部作品的市场接受程度,还是要看其本身是否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罗岗这样向记者表示。一些纯文学作家的作品,可能会在可读性上有所欠缺,如果不是纯文学爱好者或者有经验的读者,就很难读下去。还有一些作家获奖是因为文学之外的原因,作品本身可能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一些文学素养比较高的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当然,本土作家是个例外。莫言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畅销作家,因此出版社库存充足。亚马逊中国的数据也显示,在近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中,莫言的书占据了热销榜前十位中的八席,完胜其余14位获奖者。
有一点可以确定,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审美习惯和趣味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优秀作品的认定。希望诺奖热退潮后,每个人仍然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好作品。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本报记者 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