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剧照。 高尚摄
■本报记者 徐璐明
从银幕到舞台,从电影到歌剧,《冰山上的来客》跨越了半个世纪。2月10日、11日,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在上海文化广场揭幕。大气磅礴的交响音乐、引人入胜的剧情、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鲜明独特的民族色彩和别出心裁的舞美视觉把人们带回到那片辽阔的帕米尔高原,重温了那个紧张惊险的“反特”故事,再度聆听那些在冰山脚下唱响的经典旋律。
“这部歌剧让我们非常想念家乡”
这次前来观看演出的,有不少是来自新疆的学生。新疆和田的依丽米努尔正在上大附中读高一,这是她第一次看歌剧。当大幕一拉开,她立刻被剧中的情节所吸引。“台上歌剧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都太棒了!”依丽米努尔说,去年,她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上海读书,尽管学校为新疆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她仍时不时想起美丽的家乡。舞台上熟悉的场景让她倍感亲切。她说:“舞台上新疆的民族服装、舞蹈和旋律,让我感觉像回到家一样温暖。”
都说新疆姑娘能歌善舞,来自新疆昌吉的阿迪拉·米力克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位就读于上海奉贤中等专业学校新疆1303班的90后姑娘表示,今年是她来上海的第二年。“尽管我没看过电影,但这个旋律对我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因为从小妈妈就给我讲《冰山上的来客》的故事,我是听着古兰丹姆和阿米尔的故事长大的。”她说,“演出一开始,演员们打着手鼓,围着新郎新娘唱歌跳舞,跟我们那里结婚时一模一样。”“这部歌剧让我们非常想念家乡。”
“光荣感和民族认同感让我们团结在一起”
在观众席上还有一群特殊的观众,那就是上海的援疆干部。对于他们来说,观赏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另有一番特殊的滋味。“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从小就是看着这部电影长大。”巴莎公路建设者过震文坦言,尽管并不太懂歌剧艺术,但熟悉的音乐和场景,仍然带来了很强的震撼。“我在新疆修建高速公路,生活工作了4年,上个月才刚回到上海。”他说,“上半场驻防士兵们的一句歌词'为了亲人的安宁、为了民族的兴旺、为了祖国的尊严,守卫边疆'让我深有同感,我为自己这4年的工作感到自豪。”
下半场,剧中一班长牺牲后,杨排长对战友的怀念尤其让过震文动容。他透露,前不久与他一起建设巴莎公路的同事杨中良在返沪时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年仅38岁。“当听到'怀念战友'的旋律响起,我就想起了与我一起在喀什生活工作的好同事、好战友。”
曾担任眼科主任的翟新玲退休后,主动报名去新疆。“我从小就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这次来到新疆以后,才感受到什么叫'大美新疆'。”翟新玲动情地说,“新疆人民能歌善舞,天性非常美丽、淳朴。尽管我只去了2个月的时间,已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医生和病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她表示,能为新疆的建设尽一份力非常高兴。
援疆干部、现任长江发展集团政策研究室主任蔡国良说,“正如歌剧展现的那样,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团结起来,对抗外敌,这种光荣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我们在新疆工作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感情纽带”,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展现新疆风土人情的艺术作品。“我们今天谈到边疆,不仅仅要赞美那里风景优美,更要谈谈当地人民的美。他们乐观的精神、淳朴的性格和对待客人热情的态度都值得我们赞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