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5岁的王蒙与97岁秦怡和90岁郭兰英一起,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自1953年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王蒙的创作生涯已逾66年,作品达1800余万字。在贯穿大半生的写作生涯中,王蒙见证了中国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生活,并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在笔端尽数呈现。
对于自己的写作,王蒙说:“我是和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在共和国的繁荣发展机遇当中,我也分享了这种光荣。我以这70年的历史,来作为我写作内容。为什么我能坚持写下来,因为我有最真切的对共和国的体验,感动和记忆。”
创作是一种燃烧
王 蒙 | 文
刊于1983年10月13日文学报
想象力是能力,理想是一种追求,除了日常生活以外,还有精神上的要求,一种精神上和广大读者、和自己同时代人对话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理想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人的精神生活。
——王蒙
回忆我个人写作的过程,最难解决的也是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有时候这个问题不像哲学上的问题那么容易说得清楚,那么单纯。在文学创作上、文学作品里往往是非常纠缠不清的一种关系。文学作品,它既是非常客观的,又是非常主观的。即使是最冷静、最含蓄的、最有节制的那种描写,有时也要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问题我不想从理论上来讲,我只想从我个人写小说的体会来说,先谈这么几点:
一、创作是一种燃烧
巴金同志也讲过写作是燃烧。
创作与进行别的活动不同,就在于创作是在一种激情催促之下。有时我想写小说的人更是这样,他的感情多了一点,主观上要表达的东西多了些。说话是表达,吵架也是表达,但仅仅靠日常生活表达还不够,还要把它形之于文字,形成故事、人物、形象一套。
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理想、追求和有诗情。
如理想,实际上每个写作者都是特别有理想的,如果他没有理想就不写作了。理想本身和创作想象正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想象力是能力,理想是一种追求,他除了日常生活以外,还有精神上的要求,一种精神上和广大读者、和自己同时代人对话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理想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人的精神生活。
我个人写作是处于不写不能自己的情况下写的。有一种理想,希望生活更美好,就想要把这美好的生活记录下来。因为美好的东西又是转瞬即逝的。一种崇高的思想感情不可能二十四小时每分钟都是崇高的,但可以有那么一阵非常崇高的感觉,你希望把它记录下来。这也是一种理想。
作家王蒙
另一种诗情,是对生活的一种新鲜感觉。生活有时是普通的、平庸的,有时又是沉重的、单调的。但即使是平庸的、单调的生活,也是非常使人眷恋的。
而我们生活的主流里跳动着历史脉搏,跳动着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新生活的进程。如果没有理想,这样的脉搏也是感受不到、表现不出来的。要写我们的生活,就要写出这种即使是沉重的,但又是非常使人眷恋的、令人鼓舞振奋的诗情。
生活本身包含一种新鲜感,不管是起床、穿衣、吃饭,或者是到一个什么地方去接受一件任务,或是结识一个新人,走过一条街道,那街道有个临时搭起的小商店等等,它总会带给你一点新鲜感,有时可构成一种诗情。虽然我们写的是小说,但我感到搞文学的人总有一种美好的诗情,所以写作的燃烧既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我说过创作之所以是创作,就在于它不仅仅对读者来说是新鲜的,对写作者本人来说也是新鲜的。他写完了以后自己才知道,哦!我写了这么篇小说。我小的时候以为写小说是别人脑子里都想好的东西,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就想,巴尔扎克的脑袋多大啊!他脑子里要装那么多书,要多大的脑袋才装得下去?后来我才知道,不是脑袋里已经装好了书,而是他在写的时候逐渐形成的。
这种燃烧,这种深情,这种激情,有时又成为我的敌人,使我写不下去。为什么会成为我的敌人呢?因为任何一种感情不管是多么好的感情,当它以完全赤裸裸的情感、愿望、诗情样式而存在时,它是不大能被接受的。一篇文章中用了那么多感情色彩非常强烈的词,有时效果适得其反,感情色彩越强烈,什么痛苦啊,悲愤啊等等,写得再多,人家觉得可笑,不能接受。而你要表达这种感情就只有把这种感情赋予它生活的形式,使它变成平时可接触得到的、可以理解到的、被常人所能理解的一种生活样式,这时感情就蕴藏在里面了。
王蒙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部分版本
在我写作的初期阶段,往往因为自己要写的这种感情太多、太强烈,因此无暇去找生活,去写这些故事,在一个长时间里直到现在有时也这样,总觉得写故事有点骗人,因为我知道这故事是我编出来的,我的感情是真实的,但是这是我的一种偏见。真正好的故事不是编出来的。
如我在一九五五年写过一篇小说叫《春节》,开始写得非常散,当时不懂什么叫意识流这名词,但那原稿有点初期假的意识流的味道。后来我寄给了《新观察》,那位编辑很好,他退给我了,用毛笔写的复信,字也很漂亮,他说写得很有感情,但实在没有一个故事,所以不好发表。我一看心中就火了,只用了半小时,就编了个故事,重抄了一遍,寄给《文艺学习》立刻就发表了,反映还不错。
但这也是一种经验,你要把它用一种生活的样式串起来,使你的感情有所寄托,不然你这种感情像一股气一样,太虚之气,无影无形,无音无踪。这种主观的燃烧,有时很可以影响你去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活故事。有时还成为你的敌人,往往会把你自己的、自我的东西强加于人,这毛病我至今也没有完全克服。在我许多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正面人物身上有我的某种影子,反面人物身上也有我的某种情感的寄托,有时候它的语言大致上是这个人物的,但到某种环节我实在憋不住了,就把我的话塞到里面去了。我明明知道这不符合人物的职业、性格、心理,但非塞进去不可。这样客观上往往形成一篇作品不协调的败笔,这种状况是有的。有篇评论,文章中有一段专门分析我作品中,哪一段调和,哪一段不调和,哪一段和谐,哪一段不和谐,我基本上接受他的意见,他说的是对的(指陈孝英论述拙作的幽默的那一篇,载《文学评论》)。
再有个毛病就是容易写得过露,主观燃烧的东西太露,总是不过瘾,那股气到那儿出不来,入木二分不行,入木二点九分也不行,非入木三分不可。这种燃烧是必须有的,但这种燃烧有一定的危害性,所以要控制住。这是我谈的第一个问题。
王蒙作品《青春万岁》的部分版本
二、文学的客观性
文学确实是一个忠实的记录。前面我讲了这种燃烧,这种激情本身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不是绝对的,它又要还原成生活,还原成生活本身的形式来表现生活,这就注定我们的许多作品是客观的,即使主观性非常强烈的诗歌,都必须遵循或者部分遵循客观生活规律。
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本身是非常主观的,因为黄河之水不是天上来的,而这里充满了李白对光阴的逝去,对人生的感慨。但它本身又是客观的,起码黄河是从高处来的,而且到海中是不复回的,这都有它客观的依据。
后来我慢慢地用另一种方法来写作,就是有意识地来控制主观,有节制地使用主观的激情、追求,而去记录各式各样的生活现象、各式各样的生活故事、人物。有时,这样的作品的好处是有比较强的认识价值。它总能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生活的一部分,有非常强烈的认识作用。甚至这个认识价值能超过自己所认识到的,所估计到的。你不受那些俗套的影响,你把你自己所看到的写出来,这方面特别是写小说的,要求精雕细刻表现客观世界。
王蒙作品《活动变人形》的部分版本
除这方面以外,还有另一面,那就是经验、阅历、观察和见地。一个作者的兴趣应该广泛,最怕一个作者把自己关起来,只喜欢接触一些与自己臭味相投的人,只喜欢自己所感兴趣的某一种类型的工作。这样有一种危险,就是会脱离生活,但表面上看不出来。所以在这一点上,一个作者对生活的兴趣越广泛越好,生活的经历越多,经验越多,他所能理解、掌握语言的类型也越多。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职业,各行各业,特别是那些与自己这种类型完全不同的人物和生活样式,更应该努力去熟悉,去掌握。
如你是城市的,你能不能多少理解一点农村的生活?你可以完全不写农村,但如果一点不了解农村的生活,那是很大的缺陷。你是一个年轻人,你能不能试图去理解一下老年人?在这方面的阅历、经验、见地、理解越丰富越好。在表现生活时,有这么一种对生活客观的估计,比自己用很单纯的概念去解释生活要好得多。你不要急于去给生活做个结论。但对客观生活的真实,还是要像我前面所讲的要带有理想啊,诗情啊,追求啊。否则这类作品你看多了以后,会感到缺少一种震撼人灵魂的东西,你会慢慢感到乏味。
《王蒙》自传三部曲
三、创作的胸襟和境界这种客观的忠实和主观的燃烧都可以升华,它可以在作品中表现出人更高的胸襟。如历史感,我们即使是写一点小小的私生活,我们是把它放在近百年的革命发展史中、放在历史的流程中来写,就能看出作品的气派。我还喜欢有一种悠远感,好像作者不仅仅告诉你现在,好像人生能经历到、感受到、体验到的东西外,还有无限多的悠远。
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们现在的小说常是就事论事,这类东西,缺少对人生无限的那种忧虑,哪怕是一种爱、或是一种忧伤也好,这样的胸襟有时也可表现一种幽默。幽默有各式各样的,有低级的,有插科打诨式的,有胡捣乱的,甚至有一种下流的,但是我总觉得有一种高级的幽默,他所表达的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对许多事情的一种彻悟,非常健康的一种乐观。
王蒙部分作品书影
这种胸襟还表现为一种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他忧国忧民,利国利民,先天下之忧而忧,故而总是用自己的笔来表达历史前进的要求,人民的心声。不论写什么作品,对祖国大地、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革命的追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都是我们的作品的主旋律。
作者:王蒙
责任编辑:陆梅
*文学报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