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说到中国古代铠甲,最有名的莫过于隋唐的明光铠和宋代的步人甲了。而相对于连形制都没能被确定的明光铠,步人甲的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那么,步人甲到底是什么样的甲?真的如很多网友认为的是中国铠甲的最高峰吗?
步人甲在《武经总要》里就有记载:其制有甲身,上缀披膊,下属吊腿,首则兜鍪(dou mou)顿项。也就是说步人甲分成三部分:头部,躯干还有下肢。先说头部,在冷兵器时代,那些地方最容易受伤?必然是头部,所以作为重装甲的步人甲,头盔是少不了的。
《武经总要》记录的步人甲头盔
而且,步人甲的头盔是带有顿项的,即保护颈部的甲片。所以步人甲的头盔,不光保护头部,还保护颈部。处头颈外,躯干也是重点防御的部位。历史上,很多轻装士兵,即使没有盔甲,也要弄个防箭的皮笠子,再弄个盾牌。很多中装士兵,则会放弃四肢的防护,专注头部和躯干。
而从步人甲的身甲插图来看,步人甲身甲上半部,打开像一个山字形。其中间的部分有四根带子,两侧各有两个圆环,两侧也有两根带子。很明显四根带子是肩带,因为盔甲很重,直接用两根肩带会很勒,所以用了四根肩带,可以减小压强。腰部的两根带子,负责腰部的固定,缓解肩部的压力,毕竟这种扎甲虽然是编织的,但还是有一定支撑性的。至于腿部的防护,则靠甲裙。其可以根据需求,决定是防护到膝盖还是脚踝部位。甲裙虽然有缝隙,但是可以参看下图,用腰部护甲盖住。基本上,这套甲在头颈躯干算得上密不透风了。
中兴瑞应图局部
穿步人甲士兵复原图(图片来自《画说中国历代甲胄》)
除了躯干以外,步人甲在肩部和大臂防护上也进行了充分考虑。因为这两处是操作武器的发力位置,也是容易被攻击到的部位。一旦这两个地方受伤了。基本上就可以退出战场了。所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然肩膀和手臂也要保护好。中国最晚在春秋晚期就出现了可保护肩部和手臂的盔甲。像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就是肩膀和手臂防护一体的。
曾侯乙墓皮甲
而更多的是那种普通的肩甲,并且和身甲是一体的,典型的像兵马俑。到了东汉的时候,肩部盔甲和躯干部位盔甲渐渐分离。
尤其是两档铠的出现,使得躯干、肩部、手臂防护开始独立发展。而步人甲的肩部和大臂的防护则交给披膊。但是步人甲的披膊很有特点,不像之前那种直接只保护大臂和肩部,而是连前胸后背都覆盖了。其看起来就像一个短背心一样。而步人甲身甲上半部正好和披膊有重叠。所以胸口相当于有了两层盔甲保护。因为披膊开口在前,所以后背的缝隙也被披膊盖住了。然后在小臂上加副护臂,除了腋下防护无法做到特别完美以外,基本上该有的防护就都有了,当得起密不透风这个词。
两档铠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画说历代甲胄》
但是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其实因为财力和作战环境,不少士兵没有全装,而是只选择穿身甲。这和北宋重视弓弩的习惯也有关。当是大部分士兵就像《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说的:甲士自来止〔有〕前后掩心,而无副膊,有皮笠子,而无兜鍪,近岁军中方知带甲之利。在宋史中,全套步人甲出现也很少,《中兴瑞应图》中也是大部分只是穿了身甲,很少看到完整版步人甲。
所幸随着宋金战争的深入,宋军渐渐发现重甲的重要性。但是原来的步人甲太重,所以王琪的重达58斤的三色甲,并没有被采用。宋军选择比较轻的版本。《宋史》卷197《兵志》记载“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因为太重影响士兵作战,当时对盔甲的要求,诏勿过五十,。所以从南宋时期的重甲武士像来看,像短背心一样的披膊已经消失。但是,这其实防护能力上没差多少。虽然胸口原本的双层甲变成了单层甲,但这样确实太增加成本,也是防护力过剩。
更重要的是,宋军主要依靠城寨弓弩。过重的盔甲反而不利于弓弩的操作。而尤南宋中后期的吴江毕再遇在实战中发现,单兵被床弩射死概率不大,而在江淮地区盔甲轻便性更重要。加之当时女真军队普遍装备的弓不过七八斗,一般的单层铁甲就够用。而女真军队的弩军出现都是后期了。所以毕再遇改造铠甲,使甲裙长不过膝,去掉甲袖,头盔也减轻重量,这样在防护和灵活性上达到一个平衡。但是,全装重甲也没有完全淘汰,只是根据作战需求进行改动。
许多网友在讨论古代军队的某些装备时,常出现一些比较片面的观点:比如纯长枪无敌论,重甲无用论以及盔甲越重越好的观点。所以步人甲,要么被说成神器,要么被说成摆设。对此我们再来看看步人甲中,步人的含义。岳飞的《军马行次状》记载:“缘所管步人马军在后,难以照会,伏乞指挥将马军步人同前行。”这说明了步人就是指步兵,所以步人甲就是给步兵用的甲,《武经总要》里的步人甲,也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步兵防御理念的体现。但是,理念是一回事,具体需求是另一回事。所以步人甲会根据任务不同,调整重量。
此外,古代战争也不是一两件装备决定胜负的,南宋军队在绍兴和议之后表现不佳,不只是装备理念的问题。拿士兵素质来说吧。开禧北伐前,有官员发现两万多人的宋军中,堪披带者仅617人,就这跟国足有一拼的体质,就算不穿步人甲,也无法追击敌人啊!
南宋武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