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搜上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小野猪 ▼
最终这只小居居被工作人员解救。在大家“哈哈哈哈”的同时,还有一些网友联想到了患有恐高症的自己,表示“人不如居” 要是他们根本连上都不敢上。
你是“恐高症大军 ”中的一员吗?你知道恐高症是怎么患上的吗?你知道恐高症如何治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恐高症。恐高症是恐惧症的一种,蜘蛛恐惧症、幽闭恐惧症、黑暗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等等各种类型的恐惧症都在其中。 而恐惧症又是焦虑症的一种,发病特征为发病者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会产生持续性的恐惧与害怕。 所以,恐高症、恐惧症以及焦虑症都应该去看精神科或者心理科。 根据恐惧事物的类型,恐惧症可大致分为特殊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及广场恐惧症,恐高症就属于特殊恐惧症的一种。 恐高症又叫畏高症、惧高症,来自于对高度或者高处环境的恐惧,症状表现为在高处时陷入恐慌,眩晕、呼吸加速、手足无措、无法对周遭事物做正常反应而呆在高处下不来等。
不过大家可以放心,并不是所有会对高度产生恐惧的人都患有恐高症,因为怕高和恐高症并不是一回事。1961年,美国心理学研究学者沃克和吉布森做了一个针对婴儿视觉深度的实验——“ 视觉悬崖(VisualCliff) ”。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来打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了一块玻璃板。 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到平台上,让婴儿的妈妈在一边呼唤他时,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像悬崖的那一边。 就连走路都不会的婴儿都知道,要远离“悬崖”。 而恐高症,则属于轻度精神障碍的范围了,它的症状远比怕高要严重的多。
如何判断自己仅仅是怕高还是患有恐高症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说明,判断自己是否患有恐高症这种特殊的畏惧症,其中一条标准就是当他从高处往下看或者从低处望向高处时,是否会产生眩晕感 。 并且,当处于高层建筑物内,或者高处环境中,单纯怕高的人往往闭上眼睛,恐惧心理就会随之减轻,而患有恐高症的人即便没有亲眼所见周围的环境,明明处于安全环境内,却依然会出现惊恐万分等现象,并且无法控制。 一般情况下,大脑指挥身体作出的动作幅度是以视野中物体的相对活动为参照对象。
而当人在高处时,往往会导致视觉信息缺乏或是矛盾,景象大幅度缩小,向下看到的汽车就像蚂蚁一样小,这和我们平时获得的视觉信息完全不同,就没有办法作为平衡信息回馈的根据了。 人体的平衡系统主要由视觉、前庭和躯体感觉系统组成,视觉负责接收眼睛周围所能看到的一切信息,包括物体的大小、形状,所处的高度、深度等;前庭包括内耳,负责对头部的线性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传感;躯体感觉系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触觉等信息,人类或是动物以此产生对外在世界的知觉。 三者任一产生信息缺失,都会引发人体平衡系统“崩溃”,从而出现类似晕车晕船那样的眩晕。 除此之外,有些人站在高处 还会产生一种不由自主想往下跳的冲动。
2012年,主攻自杀行为的美国圣母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詹妮弗·哈姆斯及其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把这种现象称为“ 高处现象”。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即便是431名从没有过自杀念头的研究对象,其中的一半人都曾经有过从高处跳下去的冲动。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具有产生情绪功能的“成员”—— 杏仁核 。
杏仁核对情绪反应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惧。当动物个体遭遇伤害性刺激时,大脑杏仁核的特定区域会“因为学会害怕”,从而产生恐惧的记忆。 但是这套形成恐惧记忆的过程相对复杂,不仅需要通过对信息分析整合才能做出判断和反应,还受学习、经验和自身反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红色部分为杏仁核
在面对危险时,人体还有一套更为迅速的“防御机制”——本能。
它不需要漫长的信息处理过程,也不需要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影响,就像看到火就会缩手一样,往往大脑还没有意识到危险,身体就先一步做出反应。
而等大脑处理好信息,将危险信号反馈给你时,就会有一种“后怕”的感觉。
通常情况下,本能和大脑相辅相成,“合作愉快”,但是有些时候,也会因为感知系统反馈的偏差,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比如当站在高处的时候。
站在高处时,本能会觉得太危险,发给大脑一个警告信号,但是大脑理解不了啊,它清楚的知道,现在站在一个有护栏的地方,为啥会危险?
这一冲突,就给大脑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意识—— “所以我刚刚是想跳下去啊。”这就有点可怕了,并且这种可怕的体验还会加大人们对高度的恐惧。
恐高症会遗传吗?
除了受人体平衡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你患有恐高症,那么你的孩子也会有很大几率会患有恐高症吗?
2015年《生物学教学》期刊上发表的《恐高症的遗传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人员发现,根据多基因遗传方式的阈值模式理论, 恐高症患者的亲属具有恐高症的比例应该高于普通人群中具有恐高症的比例,且亲属的亲缘系数越高,具有恐高症的比例越大。调查中一般人群具有恐高症的比例为18.82%;先证者一级亲属中具有恐高症的比例为30.23%;先证者二级亲属中具有恐高症的比例为24.69%,符合阈值模式理论( 30.23%>24.69%>18.82% )。
但是,通过利用计算遗传度发现,遗传率为50%±20%, 也就是说遗传因素虽然对恐高症会有所影响,但影响较小,家人恐高而带来的环境因素相对较大。脱敏疗法 目的在于消除恐怖刺激物与恐怖反应的条件性联系,并对抗回避反应。比如通过心理治疗或者催眠等手段让患者从身体和心理上接受高度,从而克服恐高的心理,缓解症状。暴露疗法 这个方法就相对有些“残忍”了。就像有人害怕狗,让这个人一步步从接触玩具狗到真狗的过程,就算是暴露疗法。同理,恐高症的暴露疗法就是鼓励患者直接处于高处环境,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为止。
运动疗法 既然恐高症跟人体平衡系统失衡有关系,那么通过运动锻炼让我们的平衡系统保持正常运转也会缓解症状,如果长期坐着不动,眼睛只盯着一处,人体的平衡功能可是会衰退的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