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唐闻佳)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中心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创伤骨科联合课题小组,在“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课题组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成功构建组织工程骨,可用于骨缺损、“骨不连”的修复,为未来在临床上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骨不连”、骨缺损奠定基础。
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支架,是人体各种运动的基础。近年来,由于建筑、工业、农业,尤其是车祸创伤等导致的骨折、骨创伤病人逐年增加。骨组织具有强大的自身修复能力,大多数的骨折都会很好愈合,但一部分骨折却难以愈合。当骨折长期不能愈合时,就称为“骨不连”。在所有骨折病人中,5%至15%的患者愈合困难。由于骨折部位的持续活动,“骨不连”通常伴有疼痛,未得到有效治疗时,易造成外形和功能障碍,直至造成肢体残疾,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1年起,长海医院创伤骨科主任苏佳灿教授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中心崔磊教授合作,开展应用组织工程骨对“骨不连”、骨缺损的修复研究。
目前,修复“骨不连”、骨缺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和骨替代材料移植。自体骨移植就是取病人自身部分髂骨移植到缺损部位。这种方法不但病人痛苦,并且“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还会带来不少并发症。比如,取骨区疼痛、失血、感染、局部正常结构被破坏、功能受影响等。自体骨移植来源也较少,使取骨数量受限。异体和异种骨移植采用非自体人骨或动物骨,易引发机体排斥反应,并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染。
人工合成骨可以避免生物源性修复材料的缺陷,但它的成骨能力较弱,在体内并不能形成完全的骨组织,达不到理想的骨修复作用。
因此,“骨不连”、骨缺损的修复是目前骨科领域的一大难点。苏佳灿教授与崔磊教授带领团队所研发的组织工程骨将骨缺损的技术带入新台阶。
苏佳灿教授解释,组织工程骨技术是通过抽取病人少量脂肪,体外分离、培养、诱导、扩增出大量成骨细胞,种植在类似于蜂窝状的支架材料上,并移植回病人体内。这些成骨细胞会逐渐生长,达到修复“骨不连”、骨缺损的目的。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将为传统方法下不能修复的部分患者带去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