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还在放暑假,上周日的上海建平中学热闹非凡,包玉刚学校、上海美国学校、万科双语学校、上海中学、上外附中、交大附中等名校的中学生冒着酷暑来“抬杠”———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总决赛。不少孩子已连续参加多届,还有的从小学五年级就加入英文辩论社区。“圈子很小,人头很熟”,他们自称身处“辩论界的江湖”,还有些不成文的“江湖规矩”。
辩论,正悄然成为国内知名中学里部分尖子生“学而优则辩”的一种流行。我们本是一个温文儒雅的民族,遇意见不合的,大多“保留意见”,也会“三缄其口”。在一个讲究“温良恭俭让”的文化语境里,好辩能否成为一种受人推崇的能力? 这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这群少年的回答倒也有趣,他们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辩论就是诸子百家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孔子和弟子们互相切磋的途径也是辩论。
让这群尖子生痴迷的辩论,更接近今天意义上的“学术辩论”,一种听起来有点复古、回归的教育方式。
黑条纹白斑马与白条纹黑斑马的战争?
在这群学生的“辩论界江湖”里,李耀实应该是“大神人物”,来自人大附中,是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总决赛的冠军组成员,该年的辩题是“联合国是否应该将消除贫困置于环境保护之前”。
“我以前觉得,辩论就是矫情,是黑条纹白斑马和白条纹黑斑马间的战争,是‘不管我说的对不对,只要你答不上来就是我厉害’的逻辑。本就是说不清的话题却非要较真地争个谁胜谁负,其实争到最后也没有个结论,白白浪费时间。”李耀实说的这些,也是很多人对辩论的初次印象。
很少人知道,如今李耀实和小伙伴“疯玩”的辩论,与我们看港台剧里的法庭辩论不是一回事。他们参加的英语学术辩论发端于美国,属于美国特有的一项中学课外活动,许多中学配有专职辩论教练,辩论队学生到了周末就全美各地飞,因为各州都有辩论赛事。
“中学辩论在美国兴盛,与追逐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关。事实上,世界教育到了后半程才开始采用教科书的模块化教学,在古希腊、罗马,辩论是一种学习、探求真理的方式,可见苏格拉底的谈话录。再看我国的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讲学,也是一种论辩与问答的形式。”狄邦教育管理集团副总裁朱非一说。2012年,朱非一和伙伴们把美式中学学术辩论引入国内。
仅从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来看,已有6000多人次参加,学生中的“群众基础”不小。从第1年仅4个赛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到如今的11个赛区。参赛学生除出自上海的包玉刚学校、协和、平和、惠灵顿、复旦附中、上外附中等高中以及华育中学、兰生复旦中学等初中,外省市学生的学校亦在当地数一数二,包括人大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杭州二中、宁波镇海中学、济南外国语学校、成都树德中学等。更多孩子由于当地没赛区,就在全国“串场”比赛。
这些学生自称“辩论极客”,为练习英语口语,还刻意学唱rap (说唱)。它以对抗的方式,让学生直呼“上瘾、刺激”,每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去美国参加全美辩论赛,与全球学子“决一舌战”。这还不过瘾,还有人会参加哈佛邀请赛、斯坦福邀请赛、加州伯克利邀请赛等学术辩论赛。
如果当成“出国族”的游戏,太累太累!
在学生辩手中,流传一句流行语:“辩”成更好的自己。李耀实确实如此,从人大附中毕业后拿到英国牛津大学和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也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明星辩手牵手海外名校,让学术辩论一度蒙上“功利阴影”。“我们能感受到,起初来参加的家长、孩子是带着一些功利心的,但后来慢慢退去了。”朱非一直言不讳,因为投身中学学术辩论,太苦了! 有功利心的“出国族”,完全可以省下这点精力去干很多其它更轻松的事。
中学学术辩论有多苦? 看看辩题初步感受下:联合国是否要增加常任理事国? 东亚区域整合是促进还是阻碍? 赌场是否应该合法化?
“很多时候,这需要中学生阅读到研究生水平。”朱非一说。这是因为学术辩论的“折磨”不在于辩题,而在于赛制。
有必要简要说说美国中学学术辩论的4种主要形式。
【高端学术辩论】
如果你“围观”过高端学术辩论的现场,不要怀疑这些中学生在辩论时画面快进了,其实并没有,他们的语速就是这样快———快到你甚至怀疑评委是否听得懂,快到你会担心对手是否听得见。没错,高端学术辩论跟我们此前热追的“大专院校辩论赛”的感觉完全不同。在高端学术辩论中,采取二对二的形式,辩手对着电脑,语速像开机关枪一样地说着,因为他们要在限定的时间里把观点尽可能多的说出来。
在美国,高端学术辩论一年就一个辩题,全国中学生就围绕一个辩题,辩论上百场。辩题通常都是国家大政,花一年时间未必全能弄清楚。比如,外太空开发要投入军用还是应该投入民用? 这些题目涉及面很广,要求学生做大量研究,培养阅读分析、逻辑能力。
对学生来说,这也是体力上的考验。通常一天要辩6场,一场是90分钟。
【公共辩论】
还是二对二的形式,就是每场辩论时间减少了,45分钟一场。公共辩论类似“听众友好版”高端学术辩论,时间强度和语言要求都降了一级,但本质不变,都是以证据为基础的辩论。这也是目前引入中国、中国学生接触最多的学术辩论形式。
在这些辩论中有不成文的规则:“没有证据,不能表达观点”,即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报纸、杂志、学术期刊,得言必有出处。赛场上,有学生就直接会说,“你说的这句话哪里来的? 我要看你的出处”。所以,如今我们常常能见到学生上场带着U盘,等着随时接受对手质询,翻出“证据”。在以前你会看到这样一幕:学生拖着拉杆箱去辩论,里面都是纸质打印的报纸、期刊、杂志,随时供引用出处。较真的学生会要求对手说出某个说法出自哪一年、哪一期的 《科学》 杂志。
如果翻不出来,对不起,你的观点站不住脚了。
由此可看,这样的辩论注重的不是设计陷阱,而是“证据为王”。也因此,证据,甚至成就了美国的一门生意。每年只要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 (NSDA) 公布当年辩题,就会有专门网站把整理好的证据挂上网开售。
试想下,一个辩题要辩论一年,普通搜索引擎能查到的资料肯定所有辩手都掌握了。辩到最后,大家拼的就是冷门证据了,这也逼着学生增加阅读,看得更深些。在一场场辩论中,有的学生会引用最新的杂志、冷门的专业期刊、某个教授的最新论文,甚至最近的博士论文。对手的反馈也逼得学生们不断增加阅读级别。这也是让很多学生对此类学术辩论着迷、上瘾的地方。
【林肯道格拉斯辩论】
一对一的对抗。更偏向价值观,比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英国议会制辩论】
四对四的辩论。在辩论开始前10分钟才告诉双方题目,更多考验的是“急智”。这类辩论需要一些“诡辩”能力,一些技巧。因为没时间准备证据,往往是大而化之的题目,比如“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在美国的教育人士看来,学术辩论,其实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引导学生如何破题,如何做学术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最有力的呈现。
在“辩论界的江湖”,学会尊重规则
在美国,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NSDA) 每两月换一个题目,提前2个月公布题目。每个辩论教练都是联盟的注册会员,他们会参与对辩题的投票,得票最高的辩题就成为最新辩题。克林顿和希拉里都是它的会员,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加入了这个协会。由此,可窥见学术辩论在美国中学生群体中的特别地位。
不同于以口才和即兴反应取胜的常规辩论比赛,学术辩论强调“学术”,要求所有参赛选手对于一个复杂社会性话题进行长期的调研、思考和论点阐述,着重考察学生的论据搜集、整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据了解,学生要为这个话题进行半年的研究和分析,并参与不少于20场的比赛,才有可能最终胜出。
美国有专家曾对辩论活动大为推崇,认为辩论活动对于人才的培养与美国21世纪对于人才的“4C”: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reativity (创造力)、Communication (交流能力)和Collaboration (合作能力) 要求无缝对接,是值得全民参与的最佳教育活动之一。
《华尔街日报》的调研表明,中学辩论队长进入一流名校的几率比一般中学生高出60%。
如今,不少中国学生加入学术辩论的队伍,记者了解到的最小年龄孩子来自包玉刚学校,他从小学5年级就开始打学术辩论赛。
“这个系统是奖励勤奋的孩子的,你得针对某个题目大量阅读,同时,它也是奖励持之以恒的学生。”朱非一解释,参照美国的辩论系统,引入国内的学术辩论体系也采取积分制,只要学生参加比赛就会获得相应的积分,要获得高积分,除了优秀的赛场表现,也得靠日积月累,“靠一两次辩论赛场上的小聪明不可能累计高分”。
这也难怪,在美国,每个周末都能看到学生拖着行李箱到处去比赛,周末两天高强度的比赛,能为他们赢得在辩论世界里不断攀升的“排位”,当然,高密度的接触,也让这群相同爱好的学生形成一个圈子,甚至在毕业多年后重回辩论世界,担任中学辩论教练,成为一种职业,甚至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参与学生日益增加,中国学生也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辩论江湖”,在这里,他们对李耀实这样的冠军是顶礼膜拜的,随着对学术辩论的认识不断深入,他们也开始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规矩。
比如,比赛输了不哭。“刚开始辩论那会儿,眼看要打起来的,场面会失控,双方会吵起来。”英锐教育课外活动事业部总监赵承勇是看着中国学生从一开始说英语都有些胆怯,到如今有人挺进美国辩论决赛,拿到非本土学生最好成绩。
“现在中国学生学会了如何以更文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可以不认同别人,但得以大家都认可的方式表达。朱非一说了一个细节:在学术辩论中,计时器是自己握着,自己记录的,但他们如今的比赛中,孩子们已经自己形成了规矩,谁都不会超时,比赛开始前,还会询问对手,“你准备好了么?”“准备好了,我们开始。”这是“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的表现。
辩论界的江湖里,让我们学会文明社会的行为规则,这大概是学术辩论负载的一种教育的目的。
文汇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