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大幕开启。一群追光少年乘风破浪,终于迎来了证明自己、迎接胜利的高光时刻。
出租汽车爱心送考、公共交通服务更新……今天,交通运输行业的助力,让考生的赴考之路变得便利顺畅。相较于今天考生的就近考试,古代考生远远没有这般幸运。
在清朝雍正年间以前,湖南未设“贡院”,参加科举考试的湖南考生,要不远千里赴湖北赶考,直到湖南贡院的设立。
两湖分闱是湖南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湖南人士走出湖南,参与国事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湖南贡院旧址
两湖分闱,湖湘人才崛起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但每科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进行,却是定于明代。乡试每3年一次,试期多在农历八月。每届乡试前一年,还得举行科考,只有在科考中列为l、2、3等前茅者,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清初,湖南获科举资格的士子均得赴湖北武昌参加乡试。
几经周折,雍正初年经朝廷批准,时任湖南巡抚李发甲主持修建“湖南贡院”。当时“湖南贡院”的规模相当大,有8500多间考棚。包括现在的省农业农村厅、中山路百货大楼、五堆子等处都是贡院的范围,现在的长沙三角花园就是当时的贡院大门所在地。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所在地曾为清湖南乡试考场贡院
清雍正二年(1724)二月,湖南首次乡试在湖南贡院举行,是科入试考生近万人,差不多是以前每年赴武昌乡试人数的五倍,盛况前所未有,以致原来准备的号舍严重不足,只得于提调衙门之侧临时增加棚号。
如今,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宿舍和巡道街一小区的巷道中,我们仍可寻到清代湖南贡院的外墙。
最初的湖南贡院利用湖湘书院的院址进行扩建,号舍10间为弄,5弄编成一宇,形如长巷,每间约深1.4米,宽1米,高2.2米。房内设2层承板,可以抽动,日可为桌,晚可为床。考生人居一间,试前入内即封号栅,至交卷时方可开启,很难舞弊。考试分为3场,第一场为“八股”,第二场为“经义”,第三场为“对策”和“诗赋”,考生在这间矮屋内饮食起居要度过9日。
两湖分闱是长沙及湖南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推动湖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人才的勃兴以及湖南人士走出湖南,参与国事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清代前期(至1840年),通过举试走上仕途,官至总督、尚书、大学士的14人中,有12人是在分闱之后,而且14人中有10位是长沙府人士。他们是:陈鹏年、彭维新、刘权之、陶澍、贺长龄、罗绕典、李星沅、劳崇光、曾国藩、胡林翼。而整个明代,长沙籍进士官至同级的官员只有3人。这些人中,陶澎、贺长龄等在清前期就有不少建树,政治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于曾国藩、胡林翼等更成为清后期举足轻重的中兴名臣。
清光绪三年,湖南贡院达到空前规模
△湖南贡院保护牌旁古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
据清光绪《湖南通志》卷67记载,湖南贡院设院当年就添建头门龙门3扇、望楼4座、鼓亭2座,东西官厅8间,公堂、衡鉴堂各5间,内帘房舍32间,提调、监试、后勤等用房150间,以及考生考试和居住的号舍8500间。
湖南贡院的基础条件到清乾隆十二年(1747)有所改观。贡院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整个建筑体系只有至公堂、衡鉴堂、内帘、内监试、监临、院提调监试还保留原样,其余的都进行了重修。再往后,随着考生的不断增多,贡院又陆续经过很多次改造,但直到清光绪三年(1877),时任湖南巡抚的王文韶认为贡院土墙易倾塌,有隐患,才将土围墙改为砖墙,并增高数尺。而这时,湖南贡院也达到空前规模,号舍就从原来的八千五百间增至一万一千多间。
参考资料来源:《两湖分闱与长沙科举人才之盛》、伍婷婷《长沙这条小街里,竟藏着清代的湖南贡院外墙》等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