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仪式上,表演艺术家伊恩·麦克莱恩(左)与焦晃分别用英文和中文朗诵莎士比亚的作品,向莎翁致敬。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昨晚,来自英国的表演艺术家伊恩·麦克莱恩和中国的表演艺术家焦晃相会在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仪式上,两位莎剧王子让莎士比亚的经典对白再次响起。
这成了昨晚最动人的时刻。它宣示了一个电影节的本质:不是明星盛宴,不是豪华派对,而是对电影怀抱共同梦想和敬畏的人聚集在一起,向着唯一的方向———恰如一位著名电影人的寄语———“抵达电影光荣的目的地”! 而在这条漫长路途上,能够支撑电影人坚持走下去的,就是电影本身。
致敬不朽,致敬电影的最高品格
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从1899年第一部由莎翁作品改编的电影《约翰王》开始,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便嫁接上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载体———电影,成为电影创作者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到2015年的《麦克白》为止,100多年的时间里,根据莎翁作品改编的电影数不胜数。
昨晚的电影节开幕仪式上,著名表演艺术家劳伦斯·奥利弗和孙道临也共同定格在舞台的银幕上,人们看到奥利弗扮演的哈姆莱特手持骷髅,听到孙道临的配音:你现在到小姐房里去,对她说,抹粉抹一寸厚,临了还不是这样。让她笑笑吧。话音落下,77岁的伊恩·麦克莱恩和80岁的焦晃相继走上舞台,分别用英语和中文表演《皆大欢喜》和《哈姆莱特》中的经典片段:“全世界是一个舞台”,“生存还是毁灭”。
写尽幽微的情感欲望,追问宏大的人类命运,艺术家所展现的是莎士比亚的永恒魅力,也是电影的永恒魅力。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说: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如此特殊的方式致敬莎翁的同时,更是致敬传世与不朽;而追求传世与不朽,便是电影的最高品格。
致敬大师,致敬电影人的初心
对中国电影史研究者来说,都记得今年还分别是中国电影大师黄佐临、桑弧、水华、凌子风诞生110周年、100周年、100周年和99周年,他们的代表作将以合集形式亮相电影节期间的“向大师致敬单元”:《腐蚀》《不了情》《林家铺子》《骆驼祥子》 ……开幕仪式上,观众通过银幕再次重温了他们的代表作。
当斯人已逝,留下的除了光影,还有什么? 也许,演员黄晓明给出了最好的回答,“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曾经看过凌子风大师的《骆驼祥子》,在电影学院念书的时候,又看过桑弧大师的《太太万岁》。那个时候我就想,将来有一天,如果我自己演的片子,也能像这些大师作品一样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那我会感到多么的荣幸!我能做到吗?我不知道,可是,请大家相信,我在努力,我在坚持。”不久前,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公映,玄奘取经路上的孤独让他想起自己初入行时的感受,“在我的演艺道路上,也曾受到别人的质疑,也曾不被别人理解。”
有过辛酸苦楚,但电影梦还在继续,就像洋葱一样层层剥掉老去的外衣,露出最新鲜的内里。这是所有在梦想道路上坚持的电影人的共同心声吧? 尽管道阻且长,但求莫忘初心。唯此,大师们留下的丰厚遗产才能薪火相传,荣光永驻。
致敬艺术,致敬电影的黄金属性
“在电影节上,我们能看到平时几乎被遗忘的艺术电影。”昨晚的开幕仪式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话,唤起很多人的共鸣。这不是库斯图里卡作为欧洲艺术电影代表的个人偏好,事实上,在全世界的电影都向着市场化商业化高歌猛进的今天,坚持不同于主流市场的判断,捍卫电影的艺术性,已经成为电影节的重要使命。
上海国际电影节一以贯之地向电影艺术致敬,这一姿态也体现在今年的金爵奖入围影片中。开幕仪式上宣读了入围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14部影片,其中就有新德国电影运动中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与法斯宾德、文德斯、施隆多夫等人齐名的赫尔佐格的作品 《盐与火》。入围的3部华语片也都艺术气息浓厚,导演分别是张扬、刘杰和曹保平,其中刘杰曾在2010年凭《碧罗雪山》斩获当年9个奖项中的4项大奖;曹保平则在去年以《烈日灼心》获金爵奖最佳导演奖。
更不要说在展映环节,近600部中外经典影片集中放映,将电影百多年来的荣光在银幕上呈现。许多影片的门票在开票首日即告售罄,其背后是大众对于电影艺术的渴望,这渴望让人们相信:艺术,永远是电影的黄金属性。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