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虽然有的网站自制网剧因情节庸俗播出后就被勒令下架,但常常这个营销团队却成为网络剧营销界的“香饽饽”。原因很简单:比如某网剧就创下过在一家网站突破30亿次点播量的业界新纪录。
这样的案例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一件事:时下在网络剧行业,高点击率=成功。
然而同样众所周知的是,高点击率并不等于正能量和高质量;正如电影不能唯票房论,电视剧不能唯收视率论。对一个社会来说,任何一种艺术样式进入成熟阶段,都会负载起更多的人文使命。有专家认为,已经风生水起的自制网剧也应为此做好准备,而不是迷醉在对点击率的追求与满足里。
对点击率的关注,是网络剧与生俱来的特性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讲师朱康手头正在从事一项关于网站自制网剧的课题研究。在他看来,这类网络剧就是一种非常依赖点击率的观看形式,这是由其播出平台的盈利模式所决定的———在网络上,点击就是收入,吸睛才能吸金。就像 《太子妃升职记》 的逾30亿次点播量,就可以直接兑换为4100万元的网站收入。
因此,和传统影视作品对于广告主和投资方的重视不同,这类网络剧更关注那些贡献点击率的观赏者个体。“这就决定了它们的生产必须围绕观看者的观看习惯,满足观看者的观看需求,在长度;节奏;播放周期和时间等方面完全配合。”北京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许苗苗这样分析。她以一些办公室系列剧为例:每集只有20分钟,恰到好处地填补了写字楼人群午休时间的空余,顺应了都市白领的生活节奏。实际上,尽管从理论上说,网络剧可以在时间长度上几乎没有边界,但实际上目前的网络剧大多偏短,就是为了适应人们碎片化的观看状态。
也正是对于点播量的追求,导致了当下很多自制网剧的庸俗化和肤浅化。朱康注意到,这类网络剧最初是作为电视剧的补充而出现的,满足的是观看者对于通俗专家呼吁:随着业态日趋成熟,应该自觉建立审美标准,负载精神引领功能乃至庸俗化娱乐的需求。“你会发现,从电影到电视剧到网剧,大众的观看期待有一个从内心走向感官的变化。所谓‘污’,出现在网络剧里被认为是正常的。”与此同时,碎片化的观看状态下,观看者没有探索内在深度自我的欲望,“当网站自制网剧不负责地引导人的内心时,它自然会放弃对于正面价值和生活道义的追求。”
精品化创作,将是网络剧未来发展必经之路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到目前为止,这一类由网站制作、在网上直播的网络剧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观看形式,其观看者仍然是有限的群体。换句话说:如果有一天,网络取代电视变成人们最普遍的观看媒介,这类网络剧成为大众日常观看的核心内容,其在社会效益上承担的期待,便会和今天有很大差别。而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几乎是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有调查表明,在美国,在视频网站Netflix上看视频,已经成为美国人主要的消遣方式———Netflix正是口碑剧《纸牌屋》 的出品方。
从这个角度看,这类自制网络剧的创作必然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呈现方式和内容表达,尝试精品化的创作,自觉负载更多价值传递和精神引领的责任。在一些学者看来,这在技术层面上完全可以达成,就像电影和电视剧曾经经历的那样,实现从通俗化叙事向精英艺术呈现、从肤浅表达向深度探索的转化过程。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更多专业力量投入到这类网络剧的主创群体中来。但现状是,这类网络剧的制作者和观看者其实是同一类人,拥有相同的生活经验,分享同样的文化形态,“其参与群体自身的特点,构成了这类网络剧与影视剧的最大区别”,许苗苗这样说。而朱康则用“观看主体和制作主体更平等了”来概括这一现象,“我们有一些学生毕业之后就在做网剧。当网剧的制作仅仅成为一个工种时,谁有资格说自己可以扮演价值传递和精神引领的角色?”
这就是问题! 专家认为,调整网站自制网剧的呈现方式和内容表达,必须建立起一套适用于网络剧的艺术标准。但是在今天,相比于电影和电视剧,这类自制网剧并不被认为是一种艺术,也就更谈不上从艺术高度来进行评判。与自制网剧与生俱来的技术惊喜相比,它所带来的问题对于社会来说,更为严峻,更需要我们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