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成败萧何》《金缕曲》、越剧《双飞翼》《甄嬛》《燃灯者》、沪剧《挑山女人》等等,在戏曲舞台上这些令人关注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名字:李莉。作为国家重点地方戏院团——上海越剧院的院长,作为一位戏曲剧作家,李莉在30余年间共创作了50余部戏曲作品,其创作成就引发了界内外的关注。
昨天,由中国剧协、上海市文联、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为指导单位,上海剧协、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剧作家李莉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专家认为,今天,戏曲已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要解决的短板和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李莉的创作道路和经验开展研讨具有特殊的意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说,李莉始终凭着一股对戏曲、对观众的爱,踏实而持续地攀登着戏曲创作的高峰,当我们放眼戏曲的发展,这一点就显得难能可贵;她的作品或许难以复制,但她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索和努力的精神应该得到传承。
将不同题材与不同剧种特色相结合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用“厚积薄发”来形容李莉的戏曲创作。近年来,她所创作的作品在不同角度获得了成功:京剧《成败萧何》囊括了“文华大奖”等所有全国文艺类大奖;沪剧《挑山女人》在3年里演出200场,获得第13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越剧《甄嬛》创造了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连演20场的票房成绩……
专家们认为,这些作品在题材上的广泛性和剧种上的多元性,也给戏曲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都在发言中这样评价:李莉善于将题材与剧种特色相结合,并且注重对剧种形式反映的独特性,这使得她的作品很有观众缘,很好看。比如《成败萧何》中的家国情怀和阳刚之美,就非常符合京剧的特点,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而《双飞翼》中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致刻画和委婉表达,则充分发挥了越剧唱腔与表演的优势。
以人文情怀站在当代视角塑造人物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许多专家提出:我们的戏曲创作应该关注历史和现实,以此来赋予当代戏曲的人文和时代精神。
中国剧协副主席季国平用“人文和风骨、命运与抗争”来概括李莉作品的特点,认为在广泛的题材背后,是她一以贯之的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季国平以沪剧《挑山女人》为例:写一个非常朴实的基层老百姓,但是观众通过这个老百姓与命运的顽强抗争,看到了那种不屈的风骨。
李莉擅长对于人性的开掘,她站在当代角度塑造和审视人物,这使得她笔下的人物既有个性化同时又具有深刻的内涵,比如京剧《成败箫何》中韩信随心所欲的特性就表现得非常充分,性格中的缺陷成为被杀的导火线,这样的人物定位,使得该剧的戏理戏情通透有序;京剧《金缕曲》中既有顾贞观与吴兆骞绝交的断然,又有两人终于理解后的释然,一些在常人看来不可为的行为,由于创作者对于人物个性的定位,最终都符合了人物的性格脉络,因此非常可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用一个“浓”字来概括李莉的美学风格,认为她的作品带有浓重的力量感,有一种英雄主义情怀。
立足历史文化土壤融入鲜明时代精神
李莉的创作有一种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来,就是“坚持创新,并且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李莉创作的京剧《金缕曲》改编自话剧《知己》,相比于原作以“乱世之下无知己”收尾,《金缕曲》结束于吴兆骞与顾贞观在冲突之后彼此理解之时。有专家认为,顾贞观最终的这份释然,是创作者对知识分子内心的深刻揭示,从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话剧的主题,体现出了一种对于人生的宽容。
越剧《甄嬛》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与电视剧《甄嬛传》相比,李莉将全剧的主题立意做了巨大的翻转,给出了一个善有善报的结局,开掘出了新的高度。仲呈祥说:“电视剧被相当数量的人诟病的毛病在她那里化腐朽为神奇,最后以德报怨,指向了一种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和合大同,这正是她的高明之处。”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