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文发表后,《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日前全文公布,在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界内外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历史性和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它开启了中国文化繁荣的一个新时代。
在昨天召开的“上海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上,沪上文艺界代表在发言中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解决了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确保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一核心问题,对此,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表示:“文艺工作者须常存高远,始终保持对艺术的初心、对人民的挚爱、对文化的敬畏、对历史的担当。”中国剧协名誉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文艺工作者只有从自身做起,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艺术上的明白人,人民群众的知心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文艺人,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而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根本在于创作出一大批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自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本市高度重视文艺创作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措施,激发创作活力;文艺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讲话精神内化为自身要求,创作和正在创作一批文艺作品,大家有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要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体现时代精神,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应有之义。上海越剧院院长、著名编剧李莉坦言,写当代人、当代戏,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思考,是戏曲工作者的责任。
文学艺术是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作为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和“时代风采”主题创作项目的重要参与者,施大畏建议,可以通过中国神话故事的系列创作,梳理中华文明的起源,再现朴素的古代哲学思想,用自己的作品讲好中国的故事。
坚守中华文化传统根脉,要为中华民族塑魂铸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作品中,发挥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这是文艺创作所肩负的重要职责。
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们在发言交流中达成共识: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在文艺创作中紧紧聚焦中国梦,坚守中华文化传统根脉,展现人性真善美,担当起为民族塑魂铸魂的使命。
坚守中华文化传统根脉,意味着在创作中传承文化基因,彰显中国风格,而不能“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尚长荣对此深有体悟。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活态和立体的展现。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戏曲走过一些弯路:每出大戏都是管弦西乐伴奏,但凡是重点剧目都唯西乐独尊,向奢华靠拢,甚至舞美、服装也弃民族传统于不顾。尚长荣认为,“放着自家的宝贝不为我所用,却心甘情愿地被‘洋派’俘虏、绑架,说到底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
以人民为文艺创作的中心,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要创作出优秀作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与会者认为,“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中心。这已经成为本市文艺工作者的共同认识。”
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热爱人民,扎根于人民,对人民满怀感情。施大畏回忆起自己走上绘画道路时遇到的那些人:那些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朴实的建筑工友,那些他在采风时一起唠嗑的老乡……“这些来自普通人的真挚情感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这些包含着大众对文艺工作者的尊重和期盼点燃了我创作的激情,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和文艺创作的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扎根生活,以生活为创作的源头活水。与会专家在交流中谈到,目前我们的创作应该注意的是,源于生活不是等于生活,甚至低于生活,艺术创作需要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对此,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滕肖澜深有体会。今年,她完成了以机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乘风》。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工业题材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她真切感受到,如何将生活艺术地呈现在作品中,诗意地刻画现实生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深刻命题。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