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成为“爆款剧”之后,制片人唐丽君在总结经验时,认为演员颜值是比剧本质量更重要的因素。
以一部《他来了,请闭眼》投身网络剧制作的侯鸿亮,最近也在其新剧开播前的发布会上感慨:我们认为一部戏的好是人物写得好、故事框架好。但女孩子无所谓,有颜就够了,无奈啊。
种种迹象表明,“颜即正义”日益成为网络剧的通行法则。有人甚至以“看脸消费”来概括网络剧所引发的点播冲动。凭着花样美男李易峰和杨洋的名字,《盗墓笔记》创下5分钟收到1.6亿个播放请求的纪录;由任言恺、李贤宰、郭碧婷主演的《极品模王》播放时,弹幕上飞过的无数个“帅”字几乎挡住了这些“颜值担当”的“盛世美颜”。
如果斯琴高娃出道在今天这个网络剧时代,会有机会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吗?电影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讲师黄钟军的这个问题,代表了学界的普遍焦虑。网络剧也是剧,是一种表演的艺术。当业界热衷于用颜值来刷点播率时,表演信仰又何处安放?
浅表化观赏,让网络剧止步于提供视觉满足
网络剧向颜看齐,很大程度上和其受众构成相关。有调查表明,与传统黄金档电视剧的主流收视人群为中年女性不同,中国网络剧观众的年龄集中在20-29岁,也就是俗称的“网生代”。“这个年龄层的人大都不在意艺术作品的深刻性和意义,他们的观看心态是平面化、肤浅化的。”黄钟军这样分析。
平面化、肤浅化的观看,一方面容易止步于视觉满足,另一方面也让网络剧有别于传统电视剧,而更像“大写加粗”、“打着高光”的产物。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说:“很多网络剧承载的是描绘愿景的功能。因为观众并非要从中获得真实,他们要的就是愿景本身。”而这个年龄层次观众最普遍的愿景是什么? 就是成为汤姆苏和玛丽苏。
这就进一步解释了网络剧对于颜值的追求:如果只要负责提供这样的类型化角色,就可以俘获点击率,还要演技干什么呢? 说到底,演技是用来塑造人物的,可是眼下大部分网络剧并不需要塑造人物。黄钟军举了个例子:“为什么赵丽颖会成为网络剧最受欢迎的女演员? 因为她就长了一张玛丽苏的脸啊!”
把看脸等同于审美,是对爱美之心的误解
公正地说,高颜值所引发的点播冲动,是人类爱美之心使然。“花样美人,是一种美的理想的对象化。人类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会寻找这样的脸,葛丽泰·嘉宝、马龙·白兰度那种超越个性的美会成为时代符号,引发集体膜拜,人们从中看到自己想要的容颜。”杨俊蕾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何雁表示,对于从事表演艺术的人来说,面相上给人愉悦感是很重要的。
然而,当我们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时候,指的是一种丰富的审美感受,而审美并非简单等同于看脸。网络上有一个“你认为颜值和演技哪个更重要”的调查,很多人都表示,原来不帅的人,会因为演技好而显得帅;反之亦然。虽然是大白话,却也讲了同样的道理。胡歌、王凯、靳东和霍建华如果只有颜值,也无法在今天成为点击率保障———特别是胡歌,其票房号召力正是随着他在《琅琊榜》中凭演技塑造了浴火涅槃、隐忍克制的梅长苏而达到了巅峰。
“可以说,无论从观众还是产业角度,网络剧的颜值崇拜都是一个权宜性现象。问题是当这个阶段翻篇之后,满足成熟审美需求的演员有多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这样发问。他说,过去艺术院校表演专业招生,都是按照生、旦、净、末、丑来配置,以便表现各种形象和气质的人物,现在为了和市场对接,也开始看重“颜值”。这就意味着,一些其貌不扬但是具有极大表演潜质的考生,可能连进入科班训练的机会都没有,也许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