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市社联举行社团党建工作会议暨夏季会长论坛。论坛也是市社联主题教育专题活动。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宣读表彰名单。
王为松首先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学会做好对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精神的理论阐释与宣传、相关决策咨询等工作,并对下半年的社团党建工作作出部署。他表示,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尖锐复杂,各学术社团党组织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履行好职责,管好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学会党工组要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举行专题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凝聚共识。要强化政治意识,从上海学术影响、全市学科建设、各领域融合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学术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探索实践中展现上海学术社团的担当作为。要牢牢把握社团发展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学术社团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决咨功能,承担服务群众和服务基层的社会责任,在履行使命担当中彰显时代价值。
会长论坛以“数字技术发展与社会治理”的主题,邀请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付长珍、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陈东晓、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黄晓春作“数字时代的新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新兴数字技术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如何把握国际关系研究的‘数字新时代’”、“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及其深层挑战”的主旨演讲。
“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塑造人类,这是一个双向赋智、共生共荣的关系。”付长珍在演讲中对数字时代的技术与伦理进行了双向建构,厘清技术的本质与边界,建立科技伦理治理框架。面向未来的伦理学形态时,她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学,应该阐发一种面向人类未来的新型责任伦理意识。伦理应该成为科技发展的方向盘,需要前瞻性地预测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伦理与技术同向而行,确保科技向善。
“数字时代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研究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正在改变国际关系研究对象,也将改变国际关系学科本身。”陈东晓援引大量案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数字技术塑造国际治理的基础路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数字技术发展对于国际体系产生多维度系统性性冲击,他提出国际关系学科未来研究应与区域国别研究建立密切联系、关注数字技术与安全的关系、探索数字技术议题与既有国际关系理论的结合点等。
黄晓春深入分析了数字化转型的深层机理。他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有益于实现精细化治理、获得信息汇聚的“溢出”效应,也有益于全面提升资源动态配置能力和风险监测水平。但在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中,也面临着深层挑战,如“数据能上不能下”“数据能用不能改”、庞大数据与落后算力之间形成新张力等。据此,他提出在未来的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理顺制度逻辑、理解技术治理的极限并推动公众社会广泛参与。
会议对获得全国各省区市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市社联所属社团负责人代表、社联机关党员干部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