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王彥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一侧,宝山长滩音乐厅即将打下第一根桩;在它身后,淞沪抗战纪念馆二期工程正加紧建设;往南走,中国3D打印文化博物馆刚开门揖客;宝山区文化馆将以宝山文化艺术中心的身姿全新亮相———由黄浦江畔往腹地深入,地图上清楚显示出,这条文化带在变“厚”。
又何止是目送黄浦江汇入长江的宝山,青浦、浦东、徐汇、虹口……在上海,各区不约而同都在水岸边书写文化的“文章”。更有默契的是,这些“文章”内涵并不限于薄薄的一层滨江带。
当黄浦江文化发展轴渐渐做厚,求实的民生工程底色浮现出来。
水系边的新风貌,续写这座城市的历史文本
青浦,水乡朱家角在打造“旅行者书房”;徐汇滨江,以上海梦中心为核心的西岸传媒港已定下了六大剧院8000个座位;浦东滨江,世博文化公园的蓝图让太多人等不及与之相见;南京东路外滩,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掩入“万国建筑博览群”,开业以来低调地热闹着;北外滩地区,上实中心剧院正在论证一座“东方百老汇”的可能……
上海市民发现,越来越多新建、在建的文化设施落子水系边。“建筑本身可以成为艺术品,是岸线上的新风貌。但仔细看看新设施的逻辑,它们以各自的定位出现在此时此地,许多都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关。”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清泉如是说。
青浦在水乡推进阅读小镇,是基于区内深厚的书香底蕴———180多个行政村里,每个村都有一个农家书屋,单是朱家角镇林家村的薄荷香文苑,就有藏书一万余册,“中国民间藏书之乡”名不虚传。虹口还在论证的上实中心剧院,之所以想做百老汇概念,因为那里曾是中西方文化名人登陆上海的入口,爱因斯坦、卓别林、泰戈尔、鲁迅、郭沫若的足迹都有迹可循;还有那条东大名路在五方杂处的年代,曾用名就是“百老汇路”。又比如杨浦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城市煤气厂、工业化造纸厂等都在杨树浦路一字排开。所以杨浦滨江不再大开发,而是在梳理后修旧如旧,以随处可见的船锚、自来水管做成的路灯,纺车造型的纱厂廊架,来讲述昔日的工业繁荣。
徐清泉说:“如果从空中俯瞰黄浦江,滨江岸线上的风貌,或是这座城市最直观的历史文本。如今新建文化设施,是在续写文本,而非改写。”
共享、可达的公共空间,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遵循
一滴水惟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地区发展,亦复如是。滨江岸线上,各区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展开建设。同时,大大小小的文化设施又服从于所有市民的切实需求。如徐汇区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所说,“要让市民共享、可达”,做厚的公共文化空间与做实的文化内涵,都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遵循。
当年,借着世博会举办契机,徐汇滨江迎来了第一轮空间改造。彼时有两个名字摆在规划者面前:西岸和徐汇滨江,
二选一。选择前者,除了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对标巴黎左岸的野心,还有这份心思———西岸是上海市民的西岸,不是徐汇一区的后花园。今年,黄浦江滨江有45公里岸线即将贯通,对全市市民而言,可亲、可达之后,他们还希望能有所获。因此,滨江岸线上铺陈文化设施,也是空间开放后提升内涵的题中应有之义。
市民能在西岸鳞次栉比的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群里与大师相逢,与名家近距离,未来还能拥抱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展览。那么,在黄浦江终端,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新建音乐厅,市民又能获得什么?
古典音乐会、宝山“大剧荟”、市民艺术修身导赏计划、宝山“星舞台”———由高端专业名家名团,到市民自娱自乐,有梯次的布局,使得宝山市民享受文化的内涵在变“厚”。“我们需要美丽的文化地标为人文之城提亮,更需要所有人能共享、可触达的文化活动来丰润生活。”在宝山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王一川看来,物理空间上的厚度,归根结底是为了老百姓获得感的厚度。她告诉记者一个数据:宝山区如今一年的文化活动超过万场。其中,上海昆剧团的全本“临川四梦”,上海芭蕾舞团的豪华版 《天鹅湖》,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 《大清相国》等,都是市中心一票难求的精品剧目。
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不是一次性的过程,它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拓展,更意味着硬件与软件、设施与人之间更深层面的对话与提升,而这才是长期甚至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