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赵红娣,上海市白玉兰开心家园家庭服务社社长,担任市志愿者协会心理援助总队副总队长、市妇联关爱家庭“巾帼志愿服务团”团长、上海老年协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她十多年如一日用专业心理学知识,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改善了很多人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条件。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首届上海市十大社会工作突出贡献人才等荣誉称号。
右图:赵红娣正在心理咨询工作室内为服务对象进行心理介入治疗。袁婧摄
■本报记者 李静
多数人称她“赵老师”“赵医生”,也有人叫她“赵妈妈”“赵阿姨”“赵奶奶”,还有人唤她“赵善人”“赵菩萨”。称呼不同,背后的感激和敬意却相似。
赵红娣声音不大,有些沙哑,但直抵人心;她温婉美丽,眼神温柔坚定,脸上总带笑容,真诚亲切,时而腼腆羞涩;她衣着讲究,一派江南女子的温婉,但跟她接触就知道,温婉之下是
一颗坚强的心———过去十多年间,她坚持投身公益,陪伴帮助深受苦悲烦忧困扰、走在“人生边上”的人;她走进受助人的生活和内心,伴他们一起走出泥潭和困境;她“做一个好人”,用心理学知识和仁厚爱心,把“助人”过成生活的底色和惯常。
用专业心理学知识服务困难群体
当过医生、做过工厂工会主席,热心肠的赵红娣一直很喜欢帮助人。为了“有点专业知识,帮更多人”,她专门学习心理学课程,这下便一发不可收。
12年前,赵红娣开始在原闸北区大宁街道组建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团队,每周半天义务为居民服务。面对面的交流、疏导、调适,改善了许多家庭的亲子、夫妻、婆媳、邻里关系,化解了居民的困惑和烦恼。这也是上海“心理健康进社区”志愿者团队的缘起和雏形。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赵红娣忙碌的身影:她到大宁、彭浦新村、大桥、临汾路、北站等多个街道做心理辅导志愿者,还常年到监狱做矫正志愿者。
一个人做公益还不够,赵红娣有心培养后备力量。2009年,她创办上海一致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养心理学专业人士。学生们见贤思齐,几乎全部参加公益活动。“他们实习时就来做志愿者,工作以后也常会抽时间来,数不清有多少学生来过了。”赵红娣说起自己的学生满脸骄傲,这些按小时计薪的心理咨询师跟着“赵老师”做志愿者,从不计较也从不含糊。
2013年,在市妇联原白玉兰开心家园旗舰园暨关护家庭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上海市白玉兰开心家园家庭服务社成立,赵红娣任社长。她带领团队申请、承接过市妇联、市儿童基金会、市和区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的多项公益服务项目,关爱重症妇科癌症患者、留守儿童和自闭症患儿等特殊儿童家庭、家暴家庭、老“三八”红旗手、家政服务人员等群体,并为他们维权和服务。每年,有近3000人次因为心理、婚姻、家庭、工作、交友等方面的困扰走进白玉兰开心家园,在这里免费接受心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赵红娣自己坐镇,还广泛邀请、召集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擅长调节的专家来做志愿者,一对一辅导求助的人,直到他们的生活有了明显起色。
去年9月,卿女士不堪忍受丈夫家暴逃离家乡来到上海,丈夫追赶过来用刀砍断她的手掌。上海市妇联得知后立即安排律师维权,并委托赵红娣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当时,受到惊吓和摧残的卿女士无法控制情绪,一直颤抖,眼睛都合不上。赵红娣一次次跑医院,坐在床边,拉着卿女士的手,安慰、疏导,给她做催眠治疗。焦虑的卿女士慢慢平静下来,拉着赵红娣的手久久不松开,不停地哭。原来,除了恐惧情绪,她还担心手断裂会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大儿子刚上小学,但学费无着,两岁的小儿子无人照料。“有政府和社会帮助,我也不会不管你们。”赵红娣当场签下资助卿女士大儿子完成学业的承诺书,承诺每次开学之际给孩子寄钱,终于让卿女士安下心养伤。
后来,卿女士担心住院费用太贵要回家乡治疗,赵红娣跟她说,“你来我家住吧,这样还可以继续在上海治疗,我请保姆照顾你。”卿女士因为不放心家里的孩子,还是回去了,但对这位“赵老师”感激万分。现在,卿女士带着孩子在家乡开了家服装店,开始了新生活,她八岁的儿子经常给赵红娣写信:“赵奶奶,你让我看到爱,我会好好学习,长大了做好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陪伴、关爱失独家庭老人生活
赵红娣善于聆听,总是把关注点聚焦在困难群体身上。失独家庭一直是她关注的重中之重,“他们的痛常人难以体会。”赵红娣明白,他们特别需要心理疏导、开解和陪伴。
72岁的裴老伯家住梅陇一村,老伴走得早,几年前唯一的儿子因为肝硬化也过世了。他一直认为儿子的离开是医院疏忽造成的,耿耿于怀,写信上访。赵红娣找到裴老伯:“我听说了你的事情,你能不能再跟我聊聊,我想帮帮你。”
裴老伯敞开了心。赵红娣找了多位三甲医院的专家,分别帮忙鉴定裴老伯儿子的医疗记录和报告等资料,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病情不可逆转,医院也算尽力了。裴老伯说:“几个不同的专家都这样说,我也就放下了。”
裴老伯开始回归自己的正常生活。赵红娣跟他说,“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可以随时找我。”一次见面,裴老伯提出一个心愿:他一直想去寺院做义工,但年龄不符合,屡屡被拒。赵红娣说她去问问看,便去拜访了寺院并讲明情况,最后帮助裴老伯如了愿。如今两年过去了,裴老伯定期到寺院去帮忙,“现在生活很满意,心渐渐静下来了。”
赵红娣还鼓励裴老伯去帮助、引导其他失独家庭的老人,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分享给他们。裴老伯说:“赵老师说的对,我现在生活充实得很,交了些朋友,也能为他们做些事。”
在赵红娣居住的小区,曾有一户家庭的25岁独生女被查出癌症晚期,患者父亲马先生回忆说:“全家人都傻了。”赵红娣听说后,拿着1.5万元去了马先生家。“赵老师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来了,主动帮忙联系医院,还时常拎着礼物来看我女儿。”马先生哽咽了,“邻居们在她的带动下都来给女儿捐款,大家都特别帮忙。”
赵红娣的人缘特别好。有一次,赵红娣家打算换房,邻居们可着急了。“大家都去做她和家人的工作,希望她别搬走。”马先生说,“赵老师虽然低调不声张,但她是我们小区的‘红人’,大家都知道她有爱心,尊敬她。”
十数年资助30个孩子上学
赵红娣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是冲在一线,有时一天工作近20小时。“她大手术出院歇了三天就开始工作了,拦都拦不住。”白玉兰开心家园副社长朱炜说。
朱炜还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后,赵老师心里急,申请带队去做心理救援。她在当地给几十人逐一做心理辅导,抚慰灾区群众;2013年雅安地震,她是上海市首批赴雅安心理援助志愿队队长,当时她的腿还有伤,却跟年轻人一起跋山涉水,日夜为灾区同胞做危机干预、团体辅导,“你知道吗,她的腿伤也是见义勇为时落下的。2010年,她在路上看到有人被打,上去拉架被人家推倒,股骨头摔断了。”
那两次灾区救援中,赵红娣认领了当地几个孩子的学费,资助他们读完大学,现在已有孩子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2014年时,她向遭遇雅安地震的箭杆林小学捐了两万元,资助四川北川的贫困大学生4000元,后又号召为雅安香花小学捐款并设立奖学金,自己带头捐出2000元,成为当地孩子心中的“赵妈妈”。
圈里的朋友都知道,赵红娣爱问“最近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孩子?”有时候,她自己还会去山区或贫困地区搜寻需要资助的孩子。这些年,赵红娣前后自掏腰包50多万元资助30个孩子的学业,现在还在资助的就有17个孩子。赵红娣的爱人和女儿用实际行动支持她做公益———她的女儿从大学时就开始攒钱资助贫困孩子上学。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赵红娣用沙哑的嗓音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帮孩子就是帮家庭,只要他们想读书,我一定支持他们到大学毕业。”
一个14岁读初一的孩子用工整的笔迹给赵红娣来信:“我九岁时爸爸得癌症走了,妈妈是残疾人,没工作只能靠低保生活,收到了您给我的钱,我和妈妈万分感动,以后我要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好好工作,感谢赵奶奶。”
赵红娣珍藏着一厚沓孩子们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里面有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充满温情和感谢的话语。她用文件夹整整齐齐收好。“这些对我来说很重要,孩子的话支撑着我往前走。”她腼腆地笑着说,“读到孩子的信,我总会泪流满面,希望他们有更多的力量,能充满希望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