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科技的发展速度像是坐上了火箭,公益作为科技变革浪潮的一股清流,也在改变着原有的公益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公益变得简单、透明,并且触手可得。
触手可及:人人都是公益的“行动家”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翟红新仍然记得她小时候做公益的方式,扶老奶奶过马路、无偿献血、往捐款箱捐钱……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像江湖式的“行侠仗义”。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公益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统计,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31亿,利用数字化方式促进现代公益发展正成为趋势。
事实上,当灾难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贡献着力量。在阿里公益基金会中,去年有一个被重点扶持的公益项目———“团圆”系统,又被称为中国版的“安珀警报”。这是一个全民打拐平台,由十几位阿里集团安全工程师用业余时间开发维护,全国各地一线打拐民警可以即时上报各地儿童失踪信息,并借助新媒体第一时间对公众发布,自动推送到儿童失踪地周边的相关人群,争取让每一个公众都可以成为寻找走失儿童的“眼睛”。
“这一平台的上线,可以让官方渠道推送准确信息,加快警方打拐的速度和力度,形成全民打拐的氛围。”国务院反拐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杨东表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公安机关已经在全国范围发布了648条信息,将近4.5亿人接受过“团圆”的推送信息,成功定位到611个失踪儿童。
互联网的参与,也让公益变得富有创意。2015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了一个名为“益行家”的项目,创新地将用户的运动数据转化为公益步数,再兑换为资助企业的公益基金。从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超过1.1亿用户捐出近1.7万亿步,累积捐赠2.2亿元,通过移动互联网社交,撬动了企业及公众共同参与公益的热情,这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公益的“行动家”。
重拾信任:透明度与参与度成正比
2016年11月底,朋友圈都被一个叫罗一笑的小女孩刷屏了,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捐赠,希望为这个悲伤的家庭送去温暖。随后,事件几度反转,最后微信方面紧急反应,260余万捐款全部退回网友。12月24日,罗一笑去世,并捐献了她的遗体和器官。
这一事件过去了,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慈善与互助背后,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却值得认真思考。翟红新认为,信任的“黑盒子”一直是困扰公益行业发展的痛点,移动互联网将是解决公益上信任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移动互联网让服务可以非常便利地送达给每一个用户,再加上天生的社交属性,建立了人与人之间基本的连接。当这两个互相叠加,整个公益行业的透明已经不仅仅是公益组织自己的事情,所有跟这个项目相关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翟红新对记者表示。
所有能够用于解决信任问题的科技,都被用于重塑公益链条的探索中———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结合企业特色,上线了WE救助———专注个人疾病自救领域的在线筹款平台,支持微信端实名认证发起项目,审核通过后,发起人依靠自己个人影响力在亲戚朋友中进行筹款。截至目前,共有144万人次参与帮助了数千个项目;
京东开放了供应链核心资源。这意味着,每位爱心网友的实物捐赠,就像电商购物体验一般,能够被实时追溯,从而提升公益项目的透明度和效率。
去年,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与蚂蚁金服合作,上线了筹款项目“听障儿童重获新声”,首次运用了区块链技术来保证公益的透明性。“区块链是一种具有不可篡改特性的数字账簿,便于公众监督以及审计。”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程立解释称,这个项目所有公开的信息,都是根据后台数据推演生成的,从技术上保障了公益数据的真实性。
透明、信任是公益的灵魂。翟红新认为,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的披露成本,公益项目越透明,越能获得用户的信任与支持,而那些不透明、欠缺反馈的项目会被逐渐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