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去年,松江区不仅在保障实体经济用地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考核中也排名全市第一。统计显示,去年该区共调整劣势企业349家,调整土地3200多亩,两个数据同比增幅都超过120%,也显著超出年初设立的工作目标
■目前,松江区针对重大项目,创造了“微信群审批”制度,进微信群的包括区领导、相关委办局负责人和企业家。大家借助互联网手段,可以实时跟进项目进展,迅速协调各种问题,缺材料立即补,有疑难马上问。这个政企沟通平台24小时运转,打破了行政审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要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的用地需求。”“只要是好的制造业项目,就不必担心没有土地。”在市郊松江区,建设中的两大智能制造项目从找地到开工都只花了约半年时间,在用地方面更是一路“绿灯”。
上海近期出台的“扶持实体经济50条”提出,要引导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但在“十三五”规划中,上海也设置了“建设用地减量化”的硬约束。松江区的经验证明,顶着土地“天花板”发展实体经济、培育新动能完全可行。
先进制造业切走2/3用地蛋糕
在松江区洞泾镇,国内智能制造的龙头企业“科大智能”正在建设机器人产业总部。七八座塔吊同时忙碌着,为的是在当年实现一期项目竣工。总裁助理杨浩说,新园区将成为一个工业4.0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基地,未来年销售收入可望在现在基础上翻番,达到50亿元。
科大智能在上海十多年,子公司分散在各区。为扩大规模并集中运营,一年多前,他们开始四处为新基地寻址。杨浩说,选择松江区,是因为“这里的干部对产业想得比我们更细,还愿意拿出最好的土地让我们挑。”最终挑中的土地,总面积300亩,交通方便,自然与人文环境都不错。
同样享受“爽快供地”待遇的,还有知名机器人制造商库卡。目前,库卡柔性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的新基地正在松江工业区加快兴建,首席执行官王江兵说,当他们因为扩大产能而提出用地需求后,几天内就得到回应,并前往现场看了场地。
对政府来说,把土地留给制造业,可能会损失出让金收益。一般来说,工业用地的出让金是每亩几十万元,而商业和住宅项目往往能达到上千万元。在当下全市严控新增项目、用地指标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该如何投放,考验着政府的眼光和决心。
松江区经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委区政府对实体经济非常重视,相关部门已形成共识:商业和住宅的土地收益虽高,却是“一锤子买卖”,只有实体经济才能更持久地带动经济发展,并贡献税收。
这种判断之下,松江区成为全市保障制造业项目用地的典型。统计显示,去年松江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获土地减量化再开发指标1700多亩。按规定,这些土地指标可用于工业、商业或住宅。但最终,高达68.5%的用地指标(1174亩) 被用于支持制造业项目,比重在全市居最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科大智能的300亩土地,原先是城市发展备用地,也就是说,它本可以发展商业或住宅。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未来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的确紧邻着一片别墅区。
从淘汰项目里挖掘土地资源
在上海出台的“扶持实体经济50条”中,一大亮点就是明确要求每年要将不少于1/3的土地减量化所腾挪出的用地指标用于重点工业项目。在松江区,同样内容的文件已颁布执行了一年多,有力地保障了科大智能、库卡等项目的落地。
“扶持实体经济50条”还提出,各区在按规划提高存量工业用地容积率时,可以灵活确定土地增容费的收取比例,不设下限。
在松江区,去年出台的政策也已率先做出类似规定,目前有多个优质工业项目被免征了数百万元的增容费。
让“好项目不缺土地”的承诺落地,靠的不仅是决心,还得有实实在在的用地指标。头顶土地“天花板”,势必得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土地供应方式,通过盘活存量,来实现供地方式的结构调整。去年,松江区不仅在保障实体经济用地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考核中也排名全市第一。统计显示,去年该区共调整劣势企业349家,调整土地3200多亩,两个数据同比增幅都超过120%,也显著超出年初设立的工作目标。
松江区经委相关负责人评价说,关于保证将一定比例的减量化土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的文件发布后,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也获得了额外动力。
除了淘汰落后产能,释放土地资源的另一大方式是从“僵尸项目”手中回收土地。在这方面,松江区也探索出了一套做法。去年,一片曾经迟迟无法开业的工业园区迎来“新生”———在区财政贴息支持下,当地用贷款从原业主手中回购土地,随后与清华启迪控股、临港科技等联手加以改造,按照区产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招商,并全新开业。不到一年,原本空荡荡的园区几近爆满,形成了节能环保、新能源车等特色产业群。今年前四个月,园区企业实现税收近900万元。
用政府服务降低用地成本
除了满足企业的用地需求,降低与土地相关的各种行政成本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助推作用。一般来说,一个制造业企业要落地,从规划调整、土地获取,直到项目报建,要走通各种流程,拿全各种批文,一般须耗时18个月到两年。但科大智能、库卡等项目,前后都只花了不到半年就实现了开工。
事实上,两家企业的新基地在去年夏天还是一片“原生态”,但今年年底前,相关建设工程都将基本完工,设备和人员将陆续迁入。说起这种服务效率,企业负责人都用“松江速度”来描述。他们说,企业因此可以更快投产,从而抓住市场机会。
“松江速度”的达成,靠是行政管理创新。据介绍,目前,松江区针对重大项目,创造了“微信群审批”制度,进微信群的包括区领导、相关委办局负责人和企业家。大家借助互联网手段,可以实时跟进项目进展,迅速协调各种问题,缺材料立即补,有疑难马上问。这个政企沟通平台24小时运转,打破了行政审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在重点项目之外,为推动更多实体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松江区还探索了“三位一体”的新型政府服务模式。区行政服务中心不仅在实体大厅提供服务,更开通了企业服务热线和“互联网+”企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