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市民文化节再度以在全市开展“文化服务日”的方式拉开大幕。一天的时间,近千场文化活动遍布城市的角角落落,传统文化生机勃勃,让参与者兴致盎然。而当天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诗团”的成立,10位学者接过了市民文化节组委会颁发的证书,成为“讲诗团”首批市民导师。
60位志愿者、200位工作人员服务主会场
昨天的申城,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209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部延长服务时间。上午10点不到,作为主会场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内外人头攒动。200位工作人员、60位志愿者为市民奉献的17场活动,把这个场馆“挤”得满满当当。中华武术、京剧、书法、非遗手工、国学课堂等体验活动轮番登场,为现代生活注入“传统”味道。
一楼大厅,精通中国结、古风首饰、香囊制作以及香道、茶道等的传统手工艺人,手把手教市民如何扮靓生活。二楼非遗图书馆,海派剪纸、趣味折纸等亲子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动手的过程中感悟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三楼的一间教室,秋霞圃书院的老师带来了一堂生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课堂。四楼多功能厅,上海京剧院当家丑角演员严庆谷通过“以演带讲”的方式,引导市民欣赏京剧。
昨天下午,方笑一、过传忠、李定广、杨先国、步根海、周圣伟、胡中行、侯体健、黄玉峰、曹旭组成的“讲诗团”首批市民导师正式亮相。“古诗词犹如一坛被封存的醇香美酒,而今我们要做的是启开封盖,让大家闻到它,一起品尝它。”曾参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的专家方笑一说。接下来的一年里,10位市民导师将受邀在全市各区的图书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系列讲座。4月份,他们还将在文化上海、上海文化云和上海市民文化节微信公众号上同步推出“每日诗品”,向广大市民推荐、导读古诗词。
各区、街镇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近40批次的“百强”市民团队或个人展现了风采,20万项各类活动打造出“永不落幕的文化舞台”……这是过去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为百姓奉上的文化大餐。而经过4年的耕耘,上海市民文化节也已成为各区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的大舞台。
昨天,各区纷纷捧出了精心准备的传统文化大餐。邮票,虽然只有方寸大小,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昨天,闵行区群众艺术馆以一场邮票盛宴迎接市民文化节,展出的展品有国内发行的第一张生肖邮票,也有四大名著珍品实物邮票。馆方为展品配上了二维码解说,更邀来近80岁高龄的著名连环画画家戴敦邦讲述 《红楼梦》邮票的创作经历。戴敦邦透露,最初接到设计《红楼梦》邮票的邀请时,他觉得非常困难而婉拒。但最终他还是接下了“烫手山芋”,因为深深的红楼情结:“我初二第一次读这部小说,之后因为连环画、国画创作,读过很多遍,还分章节地仔细研究揣摩。”2014年,《红楼梦》特种邮票发行,方寸之间尽显古典之美。
宝山区在樱花盛开的季节,邀请市民共赴一场匠心之约,在位于顾村公园一侧的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办手工艺大赛作品成果展。木艺、纸艺、皮艺、布艺、陶艺、竹编、石雕……10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民间手工艺达人,向人们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展厅还荟萃了30位国家级和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布艺、刺绣、皮具、手工造纸、木艺、插花等一系列手工艺课程,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其中,经过老师的亲自示范和手把手教学,每位体验者都能够完成一件自己的手工艺作品。
一个个街道、社区都在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彩。长宁区新泾镇推出的歌舞专场表演,融入太极、武术元素的舞蹈让人眼前一亮;浦东新区惠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当地居民送上了沪剧折子戏精粹;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响起了清雅的江南丝竹声……
除了线下的活动,市民文化节昨天还在文化上海云推出“传嘉e课堂”。这档艺术普及脱口秀栏目,意在打捞逐渐被世人淡忘的传统艺术之美。“有了群众的基础,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呈现旺盛的生命力!”上海市民文化节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萧烨璎透露,新一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将全方位、多平台探索,让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长期持久融入市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