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11日在人民广场开出第一家门店,到昨天为止,喜茶进入上海不过半个月,但它和马路对面开业仅13天的鲍师傅一起,已经成为沪上新一代“网红店”,这火箭般蹿红的速度,估计老字号看着都想哭。
是真的因为“好吃到想流泪”,才造就了现象级“网红店”? 尝过鲜的消费者恐怕并不买账。那么,这些现象级小店凭啥能够一夜爆红?专家认为,互联网社交对于营销的影响、传统商铺的资本策略等,是其背后值得研究的问题。
“网生一代”造就“网红”经济
康小姐和陈小姐昨天上午11点就开始在喜茶排队,5个半小时以后,终于拿到了12杯饮料,脸上挂着难以抑制的笑容的她俩说,“这大大刷新了我吃东西排队的纪录,上一次是哥老官(火锅店),排队花了4小时。”
在拿到饮料的第一时间,这两位“90后”的动作出奇的一致———拍照、留言、发朋友圈炫耀。记者看到,仅仅几分钟,朋友圈就留下了一长串“羡慕嫉妒恨”的足迹,这让她俩非常满足。“过去两周,朋友圈天天都有人晒喜茶和排队。”康小姐告诉记者,也正是一次次的社交传播,让她们最终知道了这一品牌,并坚定地选择排队购买。
为啥现在“网红店”爆红的速度越来越快? 社会化营销观察者、艾瑞网专栏作者何双宇认为,这与“网生一代”手中的移动终端不无关系,“口碑传播与熟人传播本就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通过社交网络快速发酵,最终形成了滚雪球的效应。”
“为了炫耀你的高大上,为了强调你的专业无敌,为了老虎伤人的猎奇,为了厨艺品酒的知识,为了失恋和怀旧的宣泄,为了人与人之间的试探。”社会心理学曾对移动社交时代的病毒传播驱动力做出解释,而朋友圈里的任何消息,大抵都逃不过这六类。
“网络社交的一代,更容易造就‘网红’经济。”何双宇认为。显然,康小姐和陈小姐的行为,可能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周围的朋友,并推动他们形成购买决策。
传统行业背后的“资本推手”
鲍师傅糕点以“饥饿营销”方式,短时间获得大量关注;喜茶的病毒式营销,成功地让其在上海站稳脚跟。透视这些新晋“网红店”的背后,各种新式营销手段似乎充满了“互联网思维”。但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营销方式都是表象,线下传统食品店背后的资本运作与商业模式转变,才是新消费时代实体店重新洗牌的核心。
在上海,奶茶店的竞争向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85℃干掉了街客,一点点又在CoCo茶饮和快乐柠檬的夹击下迅速崛起,每一次品牌交替,都是产品和服务的一次升级。作为新来者,喜茶在上海的扩张之路比想象中要轻松得多,第二家门店将于3月在徐家汇开张,可能又给一点点的未来抹上了阴云。
“喜茶的成功,背后的资本推手不可小觑。”一位餐饮业内部人士提醒。公开资料显示,去年6月,喜茶获得了来自IDG资本和投资人何伯权总计超过1亿元的投资,这直接促使它启动了跨区域策略,“在茶饮行业,过去连锁奶茶铺都是私人经营的,一家店看着赚钱了,马上开分店,做招商加盟,成功快、退出也快。哪有现在这种有着正规的商业计划和营销策划,再加背后有强力资本推手的?”
这位内部人士认为,喜茶资本运作的理念和它的走向,可能是一次可行性试验,如果能够带来成功的示范效应,那么,未来美容美发、本地餐饮等传统行业也可能走上这条路,“资本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以及它所注入的新的商业理念和营销策略,很可能为新消费注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