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讯 (记者沈湫莎)昨天下午3点左右,正在我国南海大陆和南海大洋交界位置进行4个钻位钻探的“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完成第一个孔的钻探,深度达650多米,这一钻探将揭示800万年以来海底变迁过程。昨天,在市科委主办的“深海探测:我们下到了哪里”上海科普大讲坛正在举行时,南海传来了这一令人惊喜的消息。
按照这个速度,预计到明天,我国的科学家们将拿到海底岩石。在昨天“决心”号传来消息时,记者通过屏幕看到在“决心”号大洋钻探船钻井平台上,45米高的钻塔中间有升降补偿装置,400吨的牵引力能补偿波涛起伏给钻杆带来的不利影响。
不停旋转的钻杆,由一节一节的金属管子连接起来,共有4500多米长,相当于把4条南京路步行街竖起来。钻头通过钻杆穿过海底,钻取岩芯,岩芯每次取10米,在平台切割成1.5米的小段,然后送到岩芯实验室。
向岩芯问沧海桑田的变化情况,是海洋科学家们的惯用手段。南海大洋钻探队1999年时,就钻取大洋底5500米的岩芯,科学家从中读取了西太平洋最近3000万年的气候记录。
“这次我们放下4根‘探海神针’,主要回答陆地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海洋的问题。”本次南海大洋钻探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孙珍说。借助西班牙和加拿大之间的大洋钻探,目前科学家的主流海洋形成理论都以大西洋为蓝本。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表示:“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看看南海是不是也符合这个模型。地球上板块运动过程有三个关键期,一是裂谷、二是扩张、三是俯冲,这三个南海都有。”
在“决心”号上,中国科学家有17人。本月上旬,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等13个国家的33位科学家,登上了“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奔赴南海执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据介绍,到今年年底,我国将有31个单位128人次参与大洋钻探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