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权威机构近日发布的《关于未来交通的一个全面观点》中,相关专家认为,电动化、共享移动性和自主性已成为汽车业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趋势,而不只是短暂的风口。
电动化,指的是汽车能量的主要来源将告别石油等化石燃料,转向电力等相对清洁的能源。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近年来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产品正式投产。据统计,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60%达到45万辆,而这个数字在十年前还只是5万辆。
它典型地沿着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路径,最早一批用户集中分布在欧美,随后带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市场,进而带动了全球市场的爆发。在挪威,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车整体销量的1/4以上,而其他大部分市场的占比还不到1%。
具体销售数据也反映出中国市场迅猛增速。2011年,中国电动汽车年销售量只有8000辆,而日本是1.4万辆;到2015年,中国的数据上升到11.4万辆,日本才缓慢爬行到2.3万辆。欧洲市场与中国类似,同样处在快速增长的成长期,数据从2014年的9.6万辆提升至2015年的18.2万辆;北美市场这两年的数据几乎持平。总的来说,中国和欧洲将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关键市场。
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关键在于电池,续航能力和成本问题亟需解决。2010年到2015年间,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平均价格下降了65%,从每千瓦时1000美元降至350美元。而成熟的电动汽车市场带来的“规模效应”,电池化学技术的提升,以及大数据环境下对电池更加精细的管理,都将进一步降低电池的成本。一些乐观的预估甚至认为,成本最终将缩减至每千瓦时50美元左右。
优步、Lyft及滴滴出行等共享经济玩家也在这几年迎来了快速发展。由于拥有最大规模的通勤群体,并且汽车保有率较低,中国为打车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厂商尝试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将于2018年实现跨越全美的自动接驾,这意味着身处东海岸的消费者能够召唤位于旧金山的汽车。宝马、福特、通用汽车和大众等车企,也都将于2020年左右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汽车只是复杂交通系统当中的一个节点,但微小的创新带来的可能是整个系统的转变。麦肯锡的这份报告详述了未来交通系统可能出现的三种模式———清洁能源和共享、私人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无缝移动性。
清洁能源和共享是一种颠覆性较小的模式,强调电气化和共享性,更适合发展中国家。考虑到复杂的交通环境和庞大的人口规模,它不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在这些地区是必需的。报告预估,一座普通亚洲城市的人口基数在2030年到来前将增长50%,也就是说,如果共享经济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城市拥堵的状态也将相应提升50%。显然,在北京这样拥挤的城市,交通已经没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而共享轻型车辆如果得到很好的发展,其行驶里程将占城市总里程的1/3,这可以很好地分担拥堵压力。
私人自动驾驶汽车模式更适合那些位于发达国家、城市边界正在向郊区延伸的城市。一方面,较好的路况能够让自动驾驶技术更为安全;另一方面,较远的出行距离及居住点的分散分布,让私家车成为比公共交通更高效的出行工具。数据显示,在一个典型的欧洲或北美向郊区扩张的城市,人们的出行里程数将增长25%,而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将来自私人自动驾驶汽车。
无缝移动性是看起来最具想像力的模式,它适合纽约、伦敦、北京这类人口密集且发达的都市。这种模式的特质可以用“户到户”、按需、多模式服务来形容,私家车和公共交通工具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快速公交将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主干,受中央调度平台控制的小车将与步行、骑行一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发展到这样的阶段,人们的出行里程最高将增长30%,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也会提高。
文/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