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中戏、北电,上戏三大知名艺术院校先后开考。今年报考依然火爆,报考人次创新高。图为上戏考生在寒风中候场。均本报新媒体中心张挺摄
本报记者 黄启哲
料峭春寒中,昨天上海戏剧学院拉开艺考序幕。头一天便是最为热门的戏剧影视表演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其中,仅表演(戏剧影视)专业一试共有6000多名学生参考,5天里每个考生在考场上亮相的时间不过几分钟。如何在245:1的竞争中突出重围,考生们各显技能。
与往年相比,考官感慨,培训班流水线输出的“老段子”少了,当模式化的“假面具”被逐步摘下,第一天就能感受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往年有明显的提升。9点50分左右,第一位考生阎同学从考场走出,脸上的笑容透出轻松。谈到一试感觉如何? 她首先向记者感慨:“考官老师都太和蔼亲切了!”基于这样的氛围,她自觉发挥正常。和以往广撒网,转战多地艺考的考生不同,她只报考了上戏的戏剧影视表演这一个专业,却也并无破釜沉舟之意:“与其盲目扎堆碰运气,不如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上戏的艺术氛围很吸引我。”理性选择,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热爱艺术,这也正是艺术院校和考官们所青睐的真实美。
培训班的“老段子”少了,DIY备考看出考生文化积累
首场考试定在8点30分,和往年考试的热闹相比,今年陪考家长少了,考生按照指引陆续进场,安静而有秩序。
在校园外记者注意到,一位考试时间在10点30分的考生,不到8点30分就在母亲的陪同下早早赶到学校,显得信心满满。原来与一般考生选择考前突击不同,高中三年业余学习音乐剧的经历让她自觉应对“声台形表”不在话下。
记者随后采访了多位考生,发现准备一年以上的不在少数,但与往年依赖考前培训不同,考生更多地有了自主的想法,甚至有不少考生在参加完培训班一段时间后,选择“DIY备考”,以求更多地展现个性。一位女生告诉记者,今天表演的独白内容,她就是从严歌苓《第九个寡妇》中自行选取改编的。她向记者解释用意:“书中描写的女性状态与当下生活有强烈的反差,更考验表演者的表现张力和感染力。”
一位资深考官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出同样感受:“考生准备的内容不再只是培训班的‘老段子’,文化素养也有明显的提升。”作为考官他显得很兴奋,“今年学生的素质整体不错,才第一天考试,已经看到不少好苗子!”
原来,艺考大军催生了大量考前培训班,突击培训的结果就是千人一面,台词独白准备的都是“老段子”。考官告诉记者:“这样的流水线培训是非常害人的,它给考生戴了一个‘假面具’,把表演套路化。可表演入门阶段恰恰是需要打开自己、释放情感的过程。”不过,随着二试、三试中即兴表演等项目的加入,“假面具”也会随之逐步摘掉———真正脱颖而出的还是具有表演天赋和感知力,拥有一定文化积累的考生。
一试看可塑性,二试重即兴,三试考接受能力
“假面具”不只是来自培训班。都说艺考是“最美考试”,外形气质固然是表演专业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颜值虽好,却不是唯一标准。尤其近几年,洗尽铅华后以素颜参考,已成为各艺术院校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考生的基本要求,其内容甚至细化到“不得佩戴美瞳”。
考场外,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人手一包卸妆湿巾,带妆的考生如被考官发现,就需要当场卸妆。音乐剧中心主任王洛勇介绍,候考时,工作人员会在走廊上反复检查,提醒考生带妆考试会扣分,洗手间里相当忙碌。有女生犹豫再三,在临进门前一刻还是摘下了美瞳。王洛勇解释:“要求素颜并不是否定考生追求美,但我们更希望看到自然美的状态。我们并不是要招收清一色的大青衣、花旦。表演行业对外形同样有各种需求,只有让考官看到最真实的状态,才有可能看到未来的可塑性。”
“可塑性”同样是上戏表演系系主任何雁在第一轮考试中最看重的,不管是声音、形体上,都要具备一定的演绎可塑性。到了二试则侧重即兴表演,考验学生肢体的想象力。三试考官则将通过上课的方式,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看看老师提出的要求是否能即时反映在后面的表演展示上。
著名剧作家李健鸣也提醒,艺考在追求外在美同时,更要注重考生的审美能力。他说:“美当然可以呈现在外表,例如脸上。但如果停留在脸上,就会是愚蠢,俗话说‘聪明面孔笨肚肠’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审美,没有对美的感觉,何以搞艺术?”
尽管竞争残酷激烈,但校方通过开放室内候考区给场外家长考生、免费复印证件资料等贴心服务,为考生送去冬日温暖。考生每人还会收到上戏特别制作的明信片作为纪念。或许正如明信片上所说:“愿上戏的一草一木,会见证梦想的花开万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