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鸡年今又到———打一个字如何猜?”“丁酉年一‘转’———谜底是酩酊的‘酊’字”……丁酉年元宵佳节,花灯之下怎可缺了灯谜? 在古猗园,2017条原创灯谜被分为五大区域,进行分级挑战。灯谜,又称“灯虎”,灯谜爱好者在大师们的引导下还可进行“射虎大戏”,品味其乐无穷的“头脑风暴”。
这2017条原创灯谜都出自上海职工灯谜协会。据了解,沪上元宵延续着灯谜传统的古猗园、枫泾古镇和上海书城等的灯谜均由上海职工灯谜协会制作提供。但是,这个几乎承包了沪上主要灯谜活动制谜任务的协会目前仅有30多人,是全盛时期的一半左右。更让协会顾问、玩了一甲子灯谜的江更生忧虑的是,能猜上谜语的人越来越少,“对着猜谜者提醒来提醒去,最后还得自己揭晓谜底。”
灯谜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中国的灯谜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以民间故事传说作隐喻,巧妙影射,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
到了宋代,元宵佳节的花灯与谜语真正相互结合。当时的元宵节及前后各一日,首都“金吾不禁”,取消夜禁,终夜观灯。开始时,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江更生说:“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文人雅士的加入,让灯谜更加丰富多彩。“到了元代,不少元曲大家都是灯谜家;清代,《红楼梦》小说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智猜灯谜的情景。”江更生说,流传到今天的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但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既有经史辞赋,也有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所以又有“文虎”的叫法。
猜灯谜制灯谜都能学习传统文化
灯谜难猜,出灯谜更是难上加难。75岁的江更生出谜语已经60多年,光是和谜语有关的书籍,他就出版了36本。每年元宵,都是江更生最为繁忙紧张的时刻。不过,如果有人猜出谜底,谜作者都会十分开心,“这代表这个谜语出得好。”
14岁时,江更生所做的第一个灯谜得到了当时灯谜爱好沙龙“虎会沙龙”的好评。谜面是:青梅煮酒论英雄(打我国一少数民族),源自《三国演义》。“唯有我与你(才称得上英雄)”,“我”在文言中又叫“吾”,“你”又叫“尔”,所以谜底为“维吾尔”。寥寥七个字的谜面,却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才能猜出其中妙趣。
在与沙龙老前辈的交流中,制作灯谜的技巧让江更生更加着迷。“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别解’,也就是制谜者运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故意避开那些字词的原来意思,存心拿出它的歧义,让谜底与谜面据此进行扣合,从而产生自圆其说的谐趣。”
比如,有这么一类活用连词的灯谜,巧妙地利用虚词,与猜者打马虎眼、捉迷藏。看到谜面“埃及少女”(打外国童话名著),“大大咧咧的射谜者一定会从这个以金字塔闻名的国度的美眉意思上求底。殊不知,谜作者正在用书面语连词‘及’忽悠猜者哩。谜面须视作:‘埃’及‘少女’,然后采用“分扣法”可从中叩出谜底《灰姑娘》。”
可惜的是,现在学习灯谜技术的年轻人并不多,制作和猜灯谜所需要的文化基础显然也很薄弱。“猜灯谜的过程其实是个很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即便谜底猜不出,但这一个过程还是值得回味。”
央视还有谜语大会
上世纪80年代工人文化宫中的灯谜小组是现在上海职工灯谜协会的前身。直到目前,协会仍坚持每月有一次集会,拿出作品相互比试,最后选出精品形成雅集。“灯谜就怕撞车,因此要不断创新,最忌讳网络上的‘拿来主义’,会让灯谜失去原有的乐趣。”
每年春节,是协会最忙碌的时候。古猗园从2008年开始就有猜灯谜活动;上海书城年初二初三的猜灯谜活动持续了17年;枫泾古镇上的“灯谜艺术节”如今也办了10年,这些灯谜都来自协会的“雅集”。今年春节,有北京的灯谜爱好者专门打“飞的”来回,从年初二猜到年初五,就是为享受猜出那一刻的乐趣。灯谜的爱好者们还是有些遗憾:要是平时有机会多操练,一定更有意思。
现在的灯谜也有相当一部分很“时尚”。为了出一次主题为党建联建的灯谜,江更生把“老虎”“苍蝇”和节气“大寒”“小寒”联系在了一起;“一心奉公”成了汉字“忪”;“廉洁公开”成了节气“清明”。
“灯谜知识和技巧需要更多普及,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让江更生稍感欣慰的是,央视的谜语大会让一些观众重新关注灯谜。也有地方的灯谜活动正通过网络竞猜的形式进行,这让灯谜对年轻人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文汇报记者 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