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很喜欢爸爸从西藏带回来的佛珠,他希望今年有机会到西藏看爸爸。 本报记者 赵征南 摄
文汇报记者 赵征南
两年来,白锦波、周红英、白乐涵这个原本平静的三口之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丈夫长期远离家庭,和援藏兄弟们为使命奋战;妻子周红英独自扛起家庭的所有重担;11岁的儿子白乐涵,在这个最需要父爱的年龄,只能从爸爸送他的西藏佛珠中缓解对爸爸的思念。“牺牲在所难免,何况我们又不是独苗,哪个援藏家庭没有牺牲?只要老白他们不辱使命,为藏族百姓多办点事,我受这点苦也就值了。”周红英说。
“今后家庭的重担由我来扛”
2013年4月,经过选拔,白锦波欣然接受了援藏任务,成为第七批援藏干部的一员。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时,周红英的心情是矛盾的:“在西藏锻炼对他个人发展是有利的,真心希望他能好好表现;但家里的顶梁柱跑到万里之外,他能照顾好自己吗?我能吗?这个家该怎么办?”担心归担心,行程已无法更改。
到了萨迦县,完成第一天的工作后,白锦波趴在床上,头痛难忍、嘴唇发紫,却怎么也睡不着,没办法,就一口气吞下两片安眠药。他发现这样还不行,睡一会就醒,于是在床前放了一大罐氧气瓶,一个月更换一次,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常常在半夜里抬着头、鼻子里插着输氧管,写下一篇篇工作材料。不到一年时间,他患上了高原常见的高尿酸以及心脏三尖瓣反流症。
在丈夫痛苦适应环境的同时,妻子也受着疾病的困扰。白锦波进藏刚满一个月的时候,周红英在体检中被查出血尿,医生劝其立即住院。“住院?儿子怎么办?谁来照顾他?”过去,白锦波工作再忙,家里的大事还是由他一手张罗,周红英只需带好孩子就行。她还是习惯性地打电话给丈夫,希望丈夫来解决问题。
“我体检查出了血尿,医生让我明天住院,小白怎么办?”妻子问。
“让老人过来吧,我这刚来西藏,不可能回去。”丈夫回答。
“可他们要转车,两三天才能到。”白锦波知道周红英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却无能为力。两人在电话旁沉默许久,各自叹息。
“此时,我彻底明白,今后家庭的重担要由我来扛。我立马收拾好家中的一切,将小白送到朋友家暂住。”至今,只要说起这段经历,周红英仍会哭红双眼。
“没事”“我很好”成口头禅
尽管当时内心有满腹委屈,但周红英知道,这不能怪丈夫,为萨迦人民谋福祉才是他的职责所在。
夫妻俩逐渐磨合,他们努力分担对方的责任,“没事”“我很好”成了两人的口头禅。
尼泊尔强震之后,周红英带着儿子,第一时间给白锦波打电话,迫切地想听到他的声音,“电话里的每一个嘟嘟声都那么漫长,一秒如同一年般难熬。我当时真的很害怕听不到回音。”好在白锦波很快接起了电话,第一句就是“没事”,第二句是“我很好”,接着怕妻子不信便解释说,萨迦受灾较轻,自己正协调救灾力量赶赴重灾区救援,稍后再联系。周红英这才把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了下来。
每年冬天,白锦波都会回到上海家中休息两个多月。“返沪后,他心里第一位还是援建项目,第二就是吩咐我将家里关于西藏和佛学的书籍拿出来研究,剩下的时间才陪我们母子俩。不过看到他为萨迦做的那么多事,不知怎么地,我觉得他这个人越来越好了。”周红英说,“老白这个人吧,不善言辞,一直都是做的比说的多,我欣赏他的恰恰就是这一点--踏实。”
老白因为援藏常年不沾家门,但一回来,三口之家的生活反而更有滋味了。白锦波和周红英是高中同学,相识相知已有20余年,自打有了儿子后,丈夫工作养家,妻子留守家庭,两人分工明确,生活逐渐平稳下来,没有半点波澜,有时,还有点乏味。
“可现在,每一次他回来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周红英说,“过去,他从来不做家务,现在洗衣、刷碗、拖地,他都抢着做;以前,他很少接孩子,现在休假期间每天都去接;如今,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分享欢乐越来越多。”
小白也更喜欢现在的老白。“因为跟爸爸见的机会很少,特别珍惜跟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一来接我,都有说不完的话。”跟同龄孩子相比,小白内心较为成熟,他说:“西藏有很多穷人,我爸爸去帮助他们,今年我一定要到西藏亲眼见证一下爸爸的努力。”
上月,白锦波离开上海的前一晚,小白拎了几袋水果放到他的箱子上。“爸爸,西藏水果少,我给你带上,补充维生素。爸爸,今晚我一定要和你睡。”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