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每年都会上演的“择校大战”如何平息?根本做法是让每所学校都优质,让骨干教师流动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从2014年开始通过全面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方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再上新台阶,并制定了明确的集团化办学时间表和路线图。
作为试点区域,杨浦区从十年前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近日,该区宣布今年新成立平凉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复旦大学附属学校教育集团。这三个集团将分别在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学段贯通与衔接、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上做出探索。计划到2017年,杨浦区70%以上的小学进入集团,集团学生数占比超过80%;进入集团的初中学校数占比达到40%。
走向优质均衡的再选择
在集团化办学上,杨浦区的探索走在全市前列。
2005年起,杨浦区教育局以小学名校为核心校试点建立教育集团,先后成立了以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杨浦小学、控江二村小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为核心校的小学教育集团。截至目前,区域内已有的四个小学教育集团含20所学校,共有学生12000名,占全区小学生总数的40%。
“抱团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例如作为集团核心校的上理工附小成为首批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同济小学、杨浦小学分校也都从普通学校成长为区域的新优质学校,学校的地段生流失率逐年下降。
集团化办学的着眼点在于缩小校际差距,让骨干教师流动起来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杨浦区的四个教育集团已有30多位教师参与流动。集团内共组建八个教研联合体,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区域师资专项督导调研中,各集团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均达到或超过区域平均水平。
十年积累可复制经验
目前,杨浦区已经建成的四个教育集团,探索出了联盟型发展和紧密型发展两种模式。
所谓联盟型发展,是指非事业法人、非企业法人、非社团法人的公办学校组成的教育发展联盟体,由名校作为核心成员来创建,其他成员共享核心成员的教育品牌,核心成员对成员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模式具有影响力,但并不具有决策权。杨浦小学教育集团、控二小学教育集团、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采用的都是联盟型发展模式,且各具特色。
而在紧密型发展模式下,教育集团对下属成员学校的管理决策具有控制权。2009年,打一小学教育集团对内部资源进行重组,将组建之初的三所学校合并为一所,集团内学校人、财、物、事由集团理事会统筹调配、统一管理,实现紧密型管理,以期达到整体提升办学水平的目的。
杨浦区还“建章立制”,为集团化办学保驾护航。2009年,区教育局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学教育集团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小学集团理事会管理机制、集团内教师流动机制、集团各项激励机制;设立集团专项工作经费与奖励经费,为小学教育集团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区域层面建立了理事长例会制。理事长例会每学期举行2-3次,由杨浦区教育局领导,相关业务科室、集团理事长参加,制定计划、分阶段回顾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各集团进行重点实施项目的展示研讨。
好学校加快覆盖“家门口”
根据上海的时间表和规划图,到2017年年底,全市将基本形成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家门口的好学校”形成一定的覆盖面。
具体到杨浦区,目前该区只有南、北部尚未组建教育集团。按照规划,杨浦区拟三年内在集团化办学尚未覆盖的区域增设小学教育集团,实现在地理位置上区域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同时开始在初中学段探索集团化办学,使集团结构更加多元,探索多种模式的教育组团发展。
杨浦区教育局局长邵志勇介绍,新成立的三个教育集团将在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上做出新的探索。例如平凉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内四所学校在诗歌朗诵、足球活动等方面各具特色,集团将在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上展开尝试;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内有两所小学和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段的贯通与衔接是探索的重要内容;而复旦大学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则将在高校资源和社区资源依托上做出示范。
据悉,杨浦区计划在今年初步形成区域教育集团配套保障机制,如在新教师引进机制上,探索由集团成立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招聘的模式,并由核心校统一培训后安排至各成员校;在师资柔性流动机制上,探索与骨干教师评审、教师职称评审对接的激励机制;在推进集团内涵发展中,探索建立与“绿色指标”对接、科学有效的集团评价指标体系等。未来,区域内还将在纵向教育集团发展上做出探索,依托高中优质资源,带动初中和小学一并发展。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