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杂着掌声与欢呼声的2015年苏州世乒赛主赛场,中国名将许昕与他的韩国搭档梁夏银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这对跨协会的混双组合彼此间言语不多,场上的他们更习惯于用频繁的肢体动作打破交流上的障碍,而场边说得一口流利中文的韩国教练安宰亨责无旁贷地成为连接二人的另一纽带。
4比0,横扫对手晋级混双半决赛,合练时间不长的许昕与梁夏银继续高歌猛进,也让这场跨文化的乒坛合作有了更多竞技之外的意义。然而遗憾的是,众多在赛前如他们一般被寄予厚望的跨协会组合,大多都已早早离开了世乒赛的舞台。
时隔16年,跨协会组合再现世乒赛,国际乒联的这一举措无疑旨在改变中国乒乓球“一家独大”的局面,以更有胜负悬念的赛事助推这项运动的发展。而处在“第三次创业”阶段的中国乒乓球队,自然也乐于助推这股浪潮——这是波尔(德国)、梁夏银等外籍顶尖选手首度深入中国队的训练平台,被视为“养狼计划”的极致体现。
只是,这种模式的辐射面在现阶段还很有限。由于语言障碍以及实力不均等问题,本届世乒赛上的27对跨协会组合,大多局限于欧洲球员内部的两两配对,抑或如李洁(荷兰)/李倩(波兰)、侯美玲(土耳其)/沈燕飞(西班牙)这样同为华人选手的组合。欧洲球员间的交流本就频繁,各国家高水平选手集中于法国等少数国家的联赛中,彼此间并不缺乏了解。这意味着,在欧亚乒乓水平差距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跨洲际组合的意义或许更为重要。
作为跨洲际组合的典型代表,马龙与波尔的携手被外界赋予最多期待,而他们与许昕/张继科的较量也被视作本届世乒赛上最具吸引力的对话。不幸的是,由于双打比赛的种子排位需以参赛数量与质量为依据,配合不久的“马可波罗”组合仅位列第18号种子,不得不与许昕/张继科在男双次轮就早早相遇,这使得国际乒联预期的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对此,国乒总教练刘国梁也有些无奈,“我们的初衷很好,也希望国际乒联能在规则上有更多配合,让跨协会组合不与同协会组合抽在一起(同一半区),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广乒乓。”不过,从好的一面看,倘若跨协会配对的举措能在未来持续放开,跨协会组合也就有了更多机会去获取积分,马龙/波尔这样的夺冠热门将不会再为种子排名过低而烦恼。从“眼球效应”到真正有效推动整个项目的发展,国际乒联“跨协会配对”还需更多时间和规则保障。
文汇报记者 谢笑添(本报苏州4月29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