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乒赛的主赛场被安排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三楼的咽喉地带,每当比赛时段,场内8张球桌周遭总会被球迷的欢呼声或球员的呐喊声填满。然而,倘若从狭长的混合采访区穿行而过,沿着球员休息室的外围来到侧馆,所见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没有轨道交错的摄影机位,没有庞大醒目的电子屏幕,球员、球迷与媒体零星错落在同一片临时座椅区内,倪夏莲的女单首轮比赛正是从这里开始。
聚光灯外的世界难免冷清,但莲姐却似乎并不在意,因为乒乓球对她的意义早已超越运动本身。
如今的倪夏莲已年过五旬,球衣背后的所属则是卢森堡。面对初出茅庐的以色列小将尼克尔,她的脚步略有些迟缓与凌乱,但每当她用绵密的反手推挡为自己觅得刁钻的进攻缝隙时,你就会不自觉想起她在1983年东京世锦赛上为中国队夺得女团、混双冠军的那段传奇。4比0横扫晋级,依然是熟悉的结果,但世界早已不同。谈及这三十余载的改变,莲姐说,除了不再矫健的步伐,更多则是对乒乓的感受,“我早已不再去想那些荣耀或赞誉,乒乓球对如今的我而言,更像是链接生活各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纽带”。
倪夏莲口中的“纽带”,既指她与瑞典丈夫因乒乓球结缘的婚姻,也指自己与故交们的重聚。本届世乒赛是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她首度回家比赛。而向来重情的莲姐,自然也主动与齐宝香、童玲等前队友们一起张罗起了姐妹们的相聚。倪夏莲的身上依然有着许多与中国有关的印记,“真的很幸运能借着世乒赛的机遇再次回家,看到那么多熟悉的面孔总是倍感亲切。”无论宾馆里的中文节目,或是家乡的吴侬软语,都曾是莲姐在外魂牵梦绕的美好回忆。即便如今在卢森堡有着美满的生活,她也从未停止过对上海的怀念,“我的两个孩子都会说上海话,这也是家里的‘官方语言’。”
倪夏莲的故事并非孤例,曾经的“出国潮”让一批乒乓选手远赴他乡,然而无论离乡的游子旅居何方,家乡总会在其归来时温柔地张开怀抱。今天下午的主赛场,当40岁的田园以克罗地亚女单选手的身份走进赛场,当53岁的男单“活化石”何志文身穿着西班牙球衣完成正手扣杀,观众所给予的掌声与呐喊,依然有着他们所熟悉的热度。正如田园赛后所感叹的那样,“我已经有一年没有回国,上一次也是苏州。只有在这里生活或是比赛,才会有家乡的亲切感觉,正是这种感觉驱使着我不断努力再次回到这里。”
文汇报记者 谢笑添(本报苏州4月28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