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兰婷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让附近居民放下心头的包袱,现场给陆兰婷指认违章搭建。 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什么是调查记者?有人说是“无冕之王”,或比喻成“为社会亮灯”。但在陆兰婷看来,“没有那么神圣与伟大,不过是把新闻的真实当做自己的灵魂与生命”。
时光倒回1992年与1993年的岁末年初,时年34岁的陆兰婷完成了自己在调查新闻岗位上的第一次任务:在商场里完成了“先涨价再打折”的“促销猫 腻”的报道。在那之前,她是电台工会的一员,完全居于幕后。打那之后,她给自己立下规矩:无现场不新闻,这是一条基本原则。难能可贵的是,23年来,经她 手的几千篇监督报道没有一篇因事实有误而引起纠纷和投诉。
为求取新闻真相,这位自嘲“大妈级记者”的同行已记不清自己扮演过多少角色。“黄 牛”眼里的火车乘客,毒贩眼中为父报仇的强悍女子,不法商贩面前的老板娘,保健品推销会上的花甲老太……都可能是她的百变化身。年轻人感慨她“太拼”,她 却谦称:“34岁从零开始,与高学历年轻人一起跑步,我必须倍加勤奋,希望笨鸟先飞、以勤补拙。”
骗局里的“受害人”
吴海云是位出租车司机,电台节目是他每天路上最忠实的伴侣。提起陆兰婷,吴师傅张口就来:“当然知道,我还记得她去年做过一次揭露电话诈骗的报道,真实又生动,我每天追着听,就像别人追看电视连续剧。”
吴师傅所说的那组系列报道题为《骗子的自白》。近两年,信用卡透支、公用事业费欠费等电话骗局有蔓延的趋势,老百姓虽然深恶痛绝,却很难有应对之策。陆 兰婷在被骗子骚扰之后,灵机一动:“与其识破骗术后将电话一挂了之,何不将计就计把骗子的行径全程记录下来?这样既是证据,也是教材,能将骗子绳之以法最 好,再不济也能给百姓提个醒。”
结果,她佯装上当,一步步诱敌深入,分4天揭开骗子层层递进的伎俩。报道播出后,听众直呼过瘾,因为陆兰婷直 至揭穿骗局时,采用的都是异常温和的口吻。如此一来,骗子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将骗术和盘托出。为此,上海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专程上门拜访讨教,还把暗 访的录音刻成光盘,分发到社区,成为加强居民防骗意识的生动案例。上海政法学院也来向电台索取录音,当成法律系学生的辅助教材。
赌场里的“富婆”
揭穿骗术靠智取,更多时候,调查记者需要的还有胆识。有勇有谋方能获取真相,并全身而退。
一次电台接听众举报,说某区有个大型赌场,不但赌资巨大,且参与者也“颇有来头”。对陆兰婷来说,何处有暗流,何处就是新闻报道的线索。接报次日,她乔 装打扮成“富婆”,借口找丈夫硬闯赌场。入内后,陆兰婷一边穿行在金碧辉煌的赌场里,一边与紧随身后的赌场老板周旋。在佯装找人未果后,不等老板开口质 询,她先声夺人,冲对方大吵“为什么我老公在这里输那么多钱”。
有人问她,暗访的危急时刻怎可大吵大闹?她答得镇定:“一方面广播报道需要现场实况音响,更重要的在于,暗访需要保留证据。”但听众并不知道,大吵一架过后,她被盯梢近3个小时才磨走了跟踪人的耐性。
停尸间里的“守候人”
“做23年调查暗访,接到的恐吓电话不在少数,但我从未心生畏惧,因为知道自己是为正义主张。”但陆兰婷毕竟是女性,再强硬的内心角落也有属于人之常情的脆弱。
2年前,有听众反映,上海某医院不经洗涤和消毒就将病人盖过的脏被褥反复使用。投诉人说,这些脏被子都被扔在抢救室旁的停尸间里。为向现实求证,晚上9 点,陆兰婷根据举报人描述摸到了停尸间。四周空无一人,她推开没上锁的门,两具尸体落入视线。“那是用藏青色裹尸袋包好的,放在床上,我当时就感觉心快跳 出来了,腿也软了。”陆兰婷明白时间宝贵,取证难得,心率过速也只能硬着头皮入内察看。挪到尸体边找到病人家属所说的脏被子之后,她没有转身离开,而是继 续守在停尸间门口角落。直到尸体被拉走,又推进来一个活人,护工为其擦身后,顺手捡起地上的脏被子直接给病人盖上。目睹这一切后,陆兰婷开启采访机,记录 下与护工的每一句对质。
从医院回家那天,不巧丈夫出差在外,女儿住校念书,独自一人在家的陆兰婷打开家里所有的电灯与电视,一夜未敢入眠。但若问她下次还敢不敢去,她一定不假思索,“我是人民电台的记者,为了捍卫社会的正义与新闻的尊严,我不能也不会退缩”。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