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琼(中)与他的女篮孩子们,为凉亭坳小学带来了一丝微光。 本报记者 谢笑添摄
■本报记者 谢笑添
从湖南怀化市区一路向北,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颠簸一个多小时,方才抵达凉亭坳乡的境内。这里不曾见证过闹市的喧嚣,能在每隔五天路过村子的赶集人手里买上一点水果和肉,就是凉亭坳的孩子对物质世界仅有的向往。
由于没有肥沃的耕地,也难觅适合挖掘的矿产,村里的青壮年大多早早辍学远走他乡,靠打工维持生计,徒留孩子与老人独守山中。而在若干年后,待娃娃们长硬了身板,也终将走上父辈们的道路。
过去几十年来,凉亭坳人与30公里外的世界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勉强维系着。他们的人生似乎生而注定,没有别的选择,直到与篮球的意外邂逅。前年10月,在 体育教师张琼琼的一再坚持下,凉亭坳小学组建了校史首支女子篮球队。次年,这群几乎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在鹤城区联赛中一举夺魁,而等待着她们的或许是一 段祖辈未曾走过的旅途。
命运的一个拐点
两片粗糙的水泥篮球场紧邻工地,偶尔还有满载的工程车从一旁驶过,直到现在,这所建于贫瘠山坳之上的农村小学依然让人难将其与篮球联系在一起,唯有校门口张贴的大幅海报记录着过去两年来所发生的一切——“张丽君,前锋,12岁。因为篮球,被全国名校雅礼中学特招。”
在留守儿童占比逾七成的凉亭坳小学,这样的故事很不寻常。
过去,因为难以承担起数千元的择校费用,15公里外那所“充斥着帮派斗殴”的乡镇中学几乎是孩子们在辍学以外的唯一选择。张丽君的故事并非孤例,与她同 届的队友如今都以篮球特长生的身份进入怀化市区内或更好的中学就读。对于这群几乎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而言,加入那支充满传奇色彩的凉亭坳小学女篮已成为 生命中最重要的拐点。
其实在组建球队之初,教练张琼琼从未考虑过那些关乎前途的严肃命题。两年前,当他怀揣着育人的使命来到凉亭坳,望着那片 被村民晒满稻谷的篮球场,想做的也不过是让更多孩子爱上篮球。自那时起,凉亭坳贫乏的物质条件就一直是他难以回避的困境,“队里条件最差的孩子父母离异, 与爷爷留守家中,一年四季只吃得上青菜,而这也并非个例。”
张琼琼无力扭转现实,却从不愿放弃努力。从自费购置球衣球鞋,到训练后为队员烧洗 澡水,那些在城里任教时不曾留意过的琐事,都成了他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部分。所幸,当他忍受着付出的煎熬,理想也在慢慢走近。“张老师来之前,我没有接触过 篮球。但是现在,就算有时训练被骂怄气说再也不打球,也会在第二天忍不住回到操场,”从一无所知到无法释怀,这是队长张丽君对篮球真挚而又朴实的表白,也 是队里的每个女孩都曾经历过的心路历程。
一所硬件陈旧、学生总数不过500余人的农村学校,缘何能在区级比赛脱颖而出?在张琼琼看来,除却怀 化基层篮球水平本不算高,奇迹的缔造正源于孩子们的坚持与热爱。只是,成功无法掩盖一切。与凉亭坳的接触越深入,他越能感受到,比起物质生活的匮乏,那些 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才是囚禁这座贫瘠山村的真正桎梏。
与旧观念的抗衡
今夏的毕业季,在完成自己的首次全国大赛之旅后,凉亭坳小学的部分女篮队员即将面对离别。离别彼此,也离别家乡。
“不怎么激动,只是紧张与担心。”面对三个月后的全新生活,这是队中年龄最长的包勤勤此刻的全部情绪。这并不奇怪,一个不过12岁又与山外的世界鲜有接 触的小女孩,自然无法透彻地了解,在一所省重点中学就读会为自己的人生带来几多转变。然而,在这片偏远的村落中,懵懂的又岂止是孩子?
在凉亭 坳小学女篮并不算长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位天赋出众的女生。“给我半年时间,保证能让她被好中学选上。”这是张琼琼对孩子天赋的褒奖,也是当年他对在外打 工的孩子父母许下的承诺。然而,电话那头略带戏谑的回应却令人寒心,“我们每月打工能赚数千,老师你读过书现在又能赚多少?”
故事的最后,那对偏激的父母坐着攒钱买下的汽车回到村里,一脚踹开孩子手中的篮球,不顾那声嘶力竭的哭喊将她拖进车门。“后来,听说她再也没有上学,而是来到父母所在的城市,装作成年女孩的模样在餐厅洗碗打工。”在凉亭坳,类似的想法盛行,张琼琼也并非没有抗争过。
挨家挨户说服家长、为孩子争取更多补贴,他的努力换回了些许理解的声音,却依然无法改变大多数人的执念。如今随着凉亭坳小学女篮的声名鹊起,张琼琼把更 多的希望置于“榜样的力量”上。他将张丽君们的故事印上海报,张贴在家长们接送孩子必经的地方,期待着乡村小学的篮球奇迹能再度发生。
只是, 无论结果如何,明年夏天,他就将结束在凉亭坳为期三年的任教,投入新的生活。届时,谁能让孩子们的篮球梦再度延续?谁又能矢志不渝地与那些“旧时代”的想 法抗争?这是张琼琼时常思考的问题,也是这座如今正焕发着别样光彩的农村学校,在扑朔迷离的未来不得不面对的困局。
(本报怀化4月6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